《明朝那些事儿(全集)》读后感1700字
读完了。
阅读时感慨万千——或为铁腕反腐的清廉政府连连点赞,或为和平外交的大国风度倍感自豪; 或为蒙古、日寇的侵略忧心忡忡,或为边关守将的忠义拍掌叫好;或为奸佞小人玩权弄术误国误民而扼腕叹息,或为忠义之士宁死不屈只争道义而热泪盈眶。
之所以成了大明的脑残粉,在于其276年国史中无论强盛还是羸弱,都不曾低下高贵的头颅,都不曾弯曲民族的脊梁。
他们有气魄——
面对游牧民族骚扰,朱棣力排众议迁都北京,为的是“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后世子孙无不奉行;土木堡后人心惶惶,于谦C位出道力挽狂澜,打赢北京守卫战,扶大厦之将倾;日寇为祸沿海,戚继光缺兵少将却独木而支,南平海患又北击蒙古,直言“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还有肃清沙漠的蓝玉、构筑关宁锦的孙承宗、镇守辽东的李成梁、抗日援朝的李如松、孝服出征的卢象昇……
什么是气魄?他们告诉我: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他们有气节——
铁铉,面对篡位的朱棣,破口大骂,立而不跪,被割耳鼻后塞入口中,仍言“忠臣孝子之肉,有何不甘”,是谓大丈夫!杨继盛,无惧严党,以死为谏,深陷诏狱后用碎碗片刮骨疗伤,不屈不挠,是谓大丈夫!杨涟,抗击阉党,弹劾魏忠贤二十四大罪,入狱后被严刑拷打,牙齿尽落,铁钉入耳,“皮肉碎裂如丝”,是谓大丈夫!……
什么是气节?他们告诉我: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他们有信仰——
朱祁镇的平民皇后,做尽手工活只为渺茫希望,哭瞎双眼只为盼他归来,此情可流转,千载永不渝!孙承宗,面对清军进攻,他带领全家二十余口上城墙防守,最终在敌人的敬意下整顿衣着,向北叩首,自尽而亡!卢象昇,身着孝服,抗击清军,身中四箭三刀,力竭而死,所部数千人,全部殉国,无一苟且偷生!还有徐阶的隐忍不发、高拱的锐意进取、张居正的税负改革、海瑞的秉公为民……
什么是信仰?他们告诉我: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
皇帝有信仰——崇祯遗言:“任贼分尸,勿伤百姓一人”。
大臣有信仰——杨涟绝笔:“涟即身无完骨,尸供蛆蚁,但愿国家强固,圣德刚明,海内长享太平之福,此痴愚念头,至死不改”。
士兵有信仰——为保卢象昇全尸,某小兵伏于将军身上,身中二十四箭而死。
这绝境中的信仰,怎能不让人热泪盈眶!
正是这些优秀的个人,共同构筑了大明王朝的精神世界,让这个帝国得以延年益寿,在政治、经济、军事、民生较之前朝实现全面超越。
可惜的是,明朝各社会阶层似乎都有信仰,但人数最大的群体——百姓却不在其列。究其原因,我赞同黄仁宇先生在《万历十五年》中提到的:“政府没有改造社会、提高生活水平的宏愿,它的行政宗旨只是在于使大批人民不为饥荒所窘迫,即“四书”所谓的黎民不饥不寒的低标准下维系长治久安”。这样的政府,自然得不到百姓的拥护,而整个社会价值观的传递又“单纯依靠政治上的压力和道德上的宣传”,必然造成信仰缺失的结局。
与此同时,明后期的百姓压根没条件去谈信仰——饿殍满地,易子相食成为常态,不仅高税负,还被官军抢劫、被流寇残杀。当存活成为第一要务,那么无论统治阶层的精神世界再强悍,道德的刀刃再锋利,也解决不了问题。
大明王朝的存续绝不仅仅需要数十位明君、数百号忠义之士,数万名强壮的士兵。他们需要的,是停止内耗,一致对外;从根本上革新体制,争取一切可以争取的力量;以技术和经济的力量扶持民众俘获民心,这才能打造共御外敌、共克时难的利刃。
总体而言,在封建王朝的班集体里,明王朝作为腰椎间盘算是比较突出的。毕竟一不和亲、二不割地、三不赔款,只要打仗就奉陪到底。别的不说,硬气!
但是,羸弱的制度、放手的皇权、高强度的压迫、无穷尽的斗争,都在摧残着明王朝的一道道防线,以至于明后期政府最大的敌人不是清兵,也不是民变,而是腐败,是天灾。秉持唯物史观的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这个以存天理灭人欲为指导思想,以低行政效率、低管理水平、低法治程度为主要特点的封建王朝,必然逃不过历史规律——你强任你强,该亡还得亡。
荀子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老马说: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
所以,社会主义好。
本文由 文言宝 整理,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wenyanbao.com/html/20221226/68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