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范文> 正文

《如何打造你的独特观点》读后感_2900字

《如何打造你的独特观点》读后感2900字

我一直很喜欢看《锵锵三人行》,后来停播了,开始追《圆桌派》,窦文涛、梁文道、马家辉、马未都这些人都是圆桌派的常客,我时常羡慕他们在聊一个话题的时候,能够侃侃而谈。对方不仅能够接得住话,还能够从另外一个角度来拓展话题的广度和深度,他们都是“有想法的人”。

现实生活中,“有想法的人”和“没想法的人”给人的感觉会很不一样。比如在职场上,让你发言,你能够发表独特的见解,那老板肯定会对你刮目相看,升职加薪的速度定是要比“没想法的人”快。在恋爱中,有想法的男人通常让女人觉得有主见、聪明、有魅力,没想法的男人让人觉得有些许木讷,尽管老实巴交,但难以挑动起女人“想要崇拜”的心弦。在沟通中也是,流水账似地平铺直述,会让听众倍感无聊,但加入自己新颖的想法和观点,就会让人觉得生动、有趣。

现在是一个全民评论的时代,每个人都是一个潜在的移动的“自媒体”,只要你有才华,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即使是一名无名小卒,也有崭露头角、咸鱼翻身的机会。

《如何打造你的独特观点》这本书里就针对“没有想法”这个弊病提出了很多解决办法。与其说是一本书,不如说这是一个集训小册子,通过5天的密集训练来掌握打造独特观点的技巧和方法,学会了这些方法,你一出声,就会让人觉得“与众不同”。

这本书的作者叫斋藤孝,在日本是一位有名的作家,写过《学会学习》、《深阅读》等多本畅销书,他还是东京明治大学的教授,也是一名教育学者。那么他的五天集训到底是怎样的呢?

第一天:通过写评论打好地基

写“评论”,是生成自己独特观点的基本功。评论和感想不一样,比如你吃了一个美味的食物,感想就是“非常美味,身心舒爽”,但是评论在于,你能够说出哪里好,食物的材质、色泽的搭配、摆盘的新颖等等,要稍微带一点专业性。写评论有三个小技巧:

挑选自己感兴趣的主题。市面上的书评、影评、乐评、文案(产品的体验)、旅行体验师、酒店试睡员等工作,其实都是把自己对这些事物的看法表达出来。还有人专门写金庸、写中国古诗词、写明国历史等,写评论的第一步是知道自己喜欢什么,这样最大的好处是,有持续输出的动力。

看看别人是怎么写的。看别人写的东西,一方面要分析对方的思路,跟自己的思路进行对比,另一方面就是从中摘取出真正有用的东西,并储存起来。李敖先生才高八斗,也是通过不断地给书籍“五马分尸”,看到有用的知识,就把书的那一页裁剪下来,然后分类整理好储存在素材库,写小说的时候打开它,写一下就好了。

写的越具体越好。按照作者的话说就是“避免抽象表达”。现在自媒体的文章都十分“白话文”,也就是特别口语化,因为很多文章都要录音频。口语化最大的优势就在于十分浅显易懂,毕竟社交网络上文章太多,每个人都在精挑细选,以优化时间分配。用形象思维代替抽象思维,用细节来替代“泛泛之谈”,比如朱自清写的父亲的背影,从小处着手,也让人印象深刻。

第二天:打开“思路”的大门

作者在书中介绍了五个实用的技巧,每一个都可以催生出新的想法。

比较和比喻。比较事物之间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比喻是一种形象化的比较。比如,村上春树演讲时曾说:“在一面高大、坚固的墙和一只撞向墙的鸡蛋之间,我将永远,站在鸡蛋的一边。” 墙和鸡蛋分别代表着强者和弱者。“墙”象征着是一种坚不可摧的体制,将我们团团包围,像是在保护我们,又像是在禁锢我们,大部分人是鸡蛋,鸡蛋碰到墙,墙毛发无损,鸡蛋却粉身碎骨。

辩证法。简单来讲,就是事物都有两面性,有积极的,悲观的;赞同的,反对的;喜欢的,讨厌的。我们不仅要看到矛盾对立的一面,也要看到统一的一面。比如老子说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就是看到了祸与福的辩证关系。

现象学。在现实中,贴标签是个常有的姿势,有佛系青年、有剩男剩女、有文艺青年、妈宝男等,标签的背后是一个大的群体现象。作者提出现象学,其实重在强调“观察”,很多很火的文章其实都是来自对表象的深入挖掘。由表及里之前,先对表象有个清晰的了解。

系统思考。这个思路不难理解,就是要有大局观,有俯瞰全貌的习惯,有从局部到整体的思维方式。比如心理学上有一个原生家庭的概念,一个孩子受到原生家庭的影响导致很多精神疾病,在进行医治时,不能单独只了解他个人的历程,还要了解他的整个家庭背景,这就是一种系统思维。

第三天:打造熟练的“遣词造句”能力

想法是由语言表达出来的,所以语言组织能力是必不可少的。

打磨你的词汇量。我觉得拓展词汇量最好的方式就是看优秀的文学作品,当然作者也觉得听电视、广播是个不错的选择。但是想要把好的词汇牢牢地储存在脑海的“活跃区”,需要的时候就能够“提取”到,还是要静下心来研究好的句子是如何组成的。

转述。对于经常开会发言,发表演讲的人来说,可以通过转述、复述的方式来提高对口语的熟练度。我平常会经常看TED视频,还有造就、一刻等中国的演讲平台,无论对于提高口语水平还是提升认知都大有裨益。

运用“概念”。概念,可以让思路聚焦,同时也是对一系列事情的总结,比如极简主义就是一个收纳整理方面的概念,涉及到家居设计、家务、生活美学,甚至包括心灵和头脑的极简。

第四天:通过主题阅读深化思考

快阅读与慢阅读。阅读一般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快速阅读,目的在于抓取信息;另一种是慢阅读,要“细嚼慢咽”,体会其中的意境,培养自己的精神世界,以及思考的“耐力”。

畅销书和古典书籍。在阅读的书籍里,有两种书特别值得注意,一个是畅销书,很多畅销书并不一定是特别有营养的书,但是它能够“火”自然有它的道理,里面通常能够发现一些有重大“受众”的话题;另一个是古典书籍,我过去一直淹没在所谓的“畅销书”或者“成功学”书里,但后来发现它确实没有给我很大的养分,如果把浩瀚书海比喻成一棵大树的话,我们大部分人都在读“树叶”部分,很少有人会读“根部”,但那其实是所有知识的源头。

主题阅读。把这个领域内的所有优秀作者聚集在一起,像是开个研讨大会,相同的观点和不同的观点会发生碰撞,也正是因为这种碰撞,灵感的火花才会产生。

第五天:加速决断,付诸实践

整理想法。有了自己的想法,还需要整理一下,比如写一篇文章,写三个论点就足够了,不够精彩的观点基本上可以“抛弃”。

快思考与慢思考。在做决断的时候,人通常会有两种方式,一个是快思考,也就是依靠直觉和经验,“瞬间”就决定了;另一个是依靠理性和逻辑,慢慢推理,深思熟虑之后下结论。最好的方式是,双剑合璧,威力才无穷。

做出决定后,自己的想法才算真正“落地。

打造观点的过程,其实是自己独立思考的过程,一个人没有想法,多半是因为他没有启动或者懒得启动自己的独立意识,淹没在他人、社会和网络的信息洪流里,选择别动地接受,而不是主动地思考。在面对人生很多决策的时候也是一样,如果我们总是没有想法,就会随波逐流,让别人牵着鼻子走,长期以往,自己与生俱来的独立意识就会渐渐被封印。其实每一个灵魂都渴望被“唤醒”,每一颗大脑都渴望被主人得到充分的利用,当我们有了自己的想法,我们会变得更有自信,更能感受到独立思考带来的乐趣和成就感。

本文由 文言宝 整理,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wenyanbao.com/html/20221226/6903.html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