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范文> 正文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_2300字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2300字

⭕️非暴力沟通认为,如果一个人做的事情会伤害到自己或他人,那是因为他不够成熟。为此,他需要得到帮助。

对这本书的评价,经历了不小的起伏。甚至有一段时间读不下去了,丢在一边,想着有一天大概时机会成熟。论说理,本书不够鞭辟;论入情,本书文字又不够蛊惑。在这样的情况下,满书流露的“爱”和“慈悲”其实是让我很抗拒的。必须承认,在情感上,我不是一个很柔和、能让情绪自然流动的人。柔情脉脉,总是让我很畏惧。

所以,我大概是这本书最好的目标群体。因为情感的不流通,所以很尖锐,很暴戾。只是改变,不是阅读一本书就能带来的。总是要回到生活里去练习,去寻找契机体会,去浸润,说不定有一天豁然开朗。

昨天发生在我身上的一个例子,让我颇有感触,是我在亲密关系里一次主动运用“非暴力”。

事情是这样的。早上起来,我发现老公居然在厨房悠闲地吃早餐、刷手机,而完全不顾时钟的指针。当他跑进浴室去洗澡的时候,我的怒火已经烧了起来。他和我说再见的时候我没有搭理,因为我估计自己会咆哮,让那些充斥大脑的负面想法倾泻而出:

* 我觉得他很懒;

* 我觉得他完全没有时间观念;

* 我觉得他的作息安排得一塌糊涂;

* 我甚至开始觉得我们的相处很糟糕,两个人在一起没有互相促进;

* 我觉得如果在一起不合适,那就分开吧!

虽然我像一只炸了毛的猫,但是他离开家上班带给我们了物理隔绝,没有让事件恶化,只是在心里耿耿于怀。不过这次好奇心赢了:我试着放下指责,去询问自己愤怒的原因。

愤怒是什么?

愤怒是一种次级情绪,它掩盖了下面更复杂的初始情绪。本书的作者卢森堡博士也坚持这样的观点,他认为,没有人会让另一个人生气;人们都只是因为自己脑子中的想法生气。

我生我老公的气,是因为我觉得他“懒”。如果我知道他在送完孩子以后已经开过了电话会议,我大概就很难再秉持这样的想法。我们自己萌生的想法让自己生气,却总要迁怒于人,觉得责任在对方。为什么?

为什么迁怒于人?

因为指责对方,真的很容易。远比直面自己要容易。后者会让你觉得难堪,脆弱,不设防;而攻击对方,光在气势上你就觉得自己赢了。真实的问题,真实的需求,通过愤怒这一手段被回避或是掩盖了。

人们之所以只愿意看见表层的愤怒,而不愿意触碰深层次的脆弱情绪,其中可能的原因有很多。或许是愤怒背后的悲哀让人难以承受;又或者发现自己无法拥有、无法改变时,苍白的无力感让你窒息。只要你停留在愤怒的状态,你就在为内心的愿望抗争。抗争得越多,感知到的情绪就越少。
— 高敏感是种天赋

卢森堡博士认为,用吵吵闹闹、打打杀杀这一方式来表达愤怒,真的太肤浅了,根本无助于事情的解决。我们需要停下来,觉察、找出自己真实的需求。

分析我真实的需求,这对我而言简直太残忍了。我不知道别的人有没有同样的感觉:这就像让一个习惯于“死鸭子嘴硬”的人道歉一样,是很难为情的。潜意识在呐喊着“这不能碰,不能碰!”以下是我硬着头皮探究了自己的内心的结果:

* 担心:不认真上班,会被老板骂的;

* 焦虑:为什么我们家庭的作息变得这么糟糕;

* 更深层的焦虑:眼下的生活,不大对劲。

那一刻我觉得如释重负,愤怒终于消失掉了。所有这些强烈的负面情绪,无视、逃避乃至压抑都没有用,必须以合理的方式表达和释放出来。

四部曲

我很高兴,以建设性的方法结束了内心的争斗。按照“非暴力沟通四部曲”,我编写了一条短信发给我老公:

1)不带评论的观察:今天早上,我发现时间很晚了,你还没有去上班;

2)我的感受:我感到很恼火;

3)我的需求:后来我发现实际上我是在担心,担心你的时间安排和工作;

4)我的要求:你可不可以考虑我的担心,注意一下作息安排?

这条短信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他很乐意的口头表达了接受,并在接下来两天不再需要我的唠叨。人们总是在“感觉良好”的情况下才能行为良好,但我们却很难意识到,总是以唠叨、说教、羞辱等让对方感觉糟糕的方式去强迫某种行为。

本书概括

这样一圈心路历程绕下来,究竟和“爱”有什么关系?

我所认识的是,在卢森堡博士的理论里,暴力的举动是外在的表现形式,其根本原因是内在需求找不到出口。所谓暴力,不止是肢体上的,也是态度上的。表现在人际关系中,向外的暴力,是攻击、贬损、指责、命令等沟通方式,会导致从愤愤不平,到争吵、战争等大小不一的后果;向内的暴力,是对自己的谴责,引发内疚、愧疚、自我贬损甚至自我放弃等心理感受。经历过减肥的朋友估计对下面这个自我暴力的例子不陌生:某一次吃多了之后自我批评,越发沮丧,最后暴饮暴食来拯救自己沮丧的情绪。

如果我们能够把注意力集中于内在的需求上,并关注于解决需求,我们就能以爱的通融去取代暴力的举动。这是卢森堡博士定义的“爱”。向外倾诉时,想清楚自己需要的到底是什么,这样才能客观的描述和清晰准确地请求;接受倾听时,考虑对方的需求是什么,而不是急吼吼地去反弹。

批评

卢森堡博士把全书分为三部分:表达,倾听,关注内在。可见,虽然“非暴力沟通”被称为沟通方式,却不仅限于沟通。当然写作上并非没有可批判的地方。其中,

* 非暴力的表达法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在很多别的类型的书籍如亲子关系、情商提高书籍里都有提及。

* 倾听法可操作性不强,对共情能力有太高的要求,反而容易弄巧成拙。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书友在看了书中实例后有一种“对方这样说话我肯定会生气”的感觉。

* 关注内在部分,于情于理都程度不够。爱,仁慈,温和,这些都不是知识,“纸上得来终觉浅”,很难透过书写来传达。不过,相信通过温和的沟通,最终也会慢慢体会到心底的平和吧。

(豆瓣账号:有橙亦有澄)

本文由 文言宝 整理,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wenyanbao.com/html/20221226/6927.html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