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鬼经济学(套装4本)》读后感1700字
为什么幼儿园对于迟到接孩子的家长执行罚款反而迟到人数马上倍增?
这要从动机说起,既经济动机、社会动机和道德动机。搞清楚行为背后的经济或道德动机,方可知晓行为的激励或惩罚有效手段。作为研究动机的学科,统计是最为重要的工具,这也是本书的特色,以数据说话。当数据憝上日本国技,令人尴尬的场面就无法不承认了。
教师和相扑力士有何共同点?
由于不合理的惩罚政策,导致两者都会作弊以达到不被淘汰、实现经济最大化的目的。
为何毒贩与母亲住在一起?
毒贩集团的组织架构就像一家公司,拿高薪的高层只是少数,大部分人要从底层做起,微薄的薪水不足以支付房租。每一个底层毒贩都有英雄梦,相信自己有一天能够熬出头梦想成真。
房地产中介为何以更低的价格撮合买卖双方房产成交?
价格增加一万美金,对应的房屋售出难度也大大增加,成交周期更加漫长,但中介拿到的佣金提成仅仅增加一百美金左右,对于中介来说报酬与时间精力成本不成正比,不如降低一万美金尽快撮合交易。
美国的犯罪率为何下降?
罗女士发起的反禁止堕胎运动,使得在贫穷、母亲未婚、吸毒、滥交环境中出生成长的孩子概率大大降低,而原本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由于无人管教、家庭环境恶劣,极易走上犯罪道路。
现在赚钱为何比以前少?
某项工作若有太多人愿意做且能够胜任,这项工作的酬劳通常不会太高。这是决定工资多少的四个重要因素之一,另三个分别是该工作所需的专业技能、该工作的不适程度和该工作所提供服务的需求量。这四大因素的微妙平衡解释了为何常常比建筑师挣得多等问题。
人们为什么会捐款给慈善机构?
1. 人们被帮助他人的愿望所驱,做出真正的利他行为。
2. 捐款使人们自我感觉良好,经济学家称之为“带给自己温暖光辉的利他主义”。
3. 社会压力是促使人们捐款的重要因素。在此压力下,人们不得不捐款。
为什么诱因有时会失效?
1. 没有一个人或政府能比得上群众的集体智慧——想办法钻诱因政策的空子。
2. 我们很容易想象思维方式相同的人会做出何种行为改变,然而当我们试图改变一个人的行为时,这个人往往和我们的思维方式是不同的,所以不会做出期待中的反应。
3. 我们倾向于臆断人们当前的行为方式是不会改变的,然而诱因的特性恰恰就说明了:规则改变,人的行为会随之改变,虽然如我们所见,改变的方向不见得在意料之中。
4. 没人喜欢纵的感觉。太多诱因机制是伪装得不到位的向对方套钱套权的钩子。如果有人产生了抵触心理,你也不该惊讶。魔鬼式思考或许有时听似一个以巧妙的方式实现愿望的练习,这也并没有不妥。但实现愿望的最佳方式是善待他人,善意几乎可以把任何一种互动推入合作框架,它在最出乎意料的时刻最能显示出威力,比如出现问题时。
如何设计正确的诱因机制?
1. 找到人们真正关心什么,而非口头说关心什么。
2. 选用对对方来讲有价值,而对你来讲开支小的诱因。
3. 注意人们的反应,如果这反应使你惊讶或沮丧,从中学习并尝试不同的方法。
4. 尽可能地制造化敌为友的转换框架。
5. 永远、永远不要臆测人们会因“这样做正确”而去做一件事。
6. 要知道,总是有人会想尽一切办法和你的系统做游戏,用你无法想象的方式打败你。请你为他们的机智喝彩,而不要咒骂他们的贪婪,哪怕这样想只是为了不让自己疯掉。
作者在书中的举例,都给出了具体研究方法,可以看到经济学分析依赖于数据,而不是灵感或空想,来理解世界运转的方式、动机的效果、资源的分配方式及何种原因阻碍了人们获得实体资源(比如食物和运输)或生活形态资源(比如教育和爱)。
魔鬼经济学的内核:
1. 动机是现代生活的基础;
2. 懂得要衡量什么、如何去衡量,能使复杂的世界变得简单些;
3. 传统认知常常是错误的;
4. 相关并不等同于因果。
作者从经济学角度对日常事实进行剖析,提供给读者不同的视角看待问题,可读性非常强,值得反复思考。《魔鬼经济学》不是经济学专业书籍,不会跟你讲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的专业术语,它教给读者的是如何以经济学方式思考问题,最大化利益,思想永远是最重要的。从书本走向生活,对于普通人来说这正是一门学科的意义所在。
本文由 文言宝 整理,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wenyanbao.com/html/20221226/69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