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范文> 正文

《毒木圣经》读后感_2500字

《毒木圣经》读后感2500字

传闻中这是一本可以与《百年孤独》比肩的作品,事实上,这个评价算不上高估。

在刚果独立日前夕,浸信会牧师拿单带着妻子和四个女儿进入非洲丛林腹地,进行宣教;文本由此展开。文本的框架标题,主体内容,以及带有圣经头衔的书名,总是给人一种误解,认为这是一个教框架下的宗教批判类小说。

细读之下就会发现,拿单荒谬的毒木式宣教之于这本书,好似文革之于《三体》,都只是笼罩在整个叙事背后的阴云,并非作者试图呈现的主体信息。

作者芭芭拉可不仅仅要吐槽一下宗教,挖苦一下美国自以为优势的文化,她野心勃勃的把视野拉到更宏大的场景;与之相比,毒木牧师拿单的故事,只是一个切入的角度而已。她借着五位见证刚果独立的女性(拿单的妻子和他的四位女儿),口述历史,展开人性、政治、文化、信仰、女性、教育、自然等,多重维度的叙事。

其实这种多视角叙述,我并不陌生,却依旧有被惊艳到。《毒木圣经》既不似奥森.卡德的《安德的游戏》和《安德的影子》,从安德和豆子的视角讲同一件故事,使两本完全独立的作品交相辉印,别有妙趣;也不似东野圭吾笔下的《恶意》,靠警官、证人的视角切换,达到使剧情推进的精巧设置;《毒木圣经》匠心独运地启用五视角并进,使维持一定独立性又互相干涉的五个视角,像五条金链一般细密地编织成一件金缕;每一条都熠熠生辉,经芭芭拉巧妙编织,精确地排列布置在特定的位置中,彼此交错纵横,更显贵气厚重了。

对于信息密度爆炸的作品,任何妄图归纳的行为都显得尤其愚拙;我虽愚拙,也不会做类似的尝试。我只是简单分享下,我自己对几个视角的少许看见。

奥利安娜——被分割的土地
妻子就是土地,再三易手,满身伤痕。

奥利安娜·普莱斯 ,一个被丈夫霸凌的妻子,一个被女儿榨干身体的母亲,一个被非洲丛林生活吞噬的女人。她以一个女性视角对世界发出嘶喊:我们这些当妻子和母亲的正是这样凋亡在自己的所谓正直之下的。

作者芭芭拉的高明之处在于,奥利安娜不甘于仅做一个女权主义者。

奥利安娜看到了美国和比利时对甘果的分割,看到了以爱之名旗帜下极致的剥削;冠冕堂皇之下,流动的金币和闪烁的钻矿,正源源不断地流入美国和比利时的钱囊,成为他们不可一世的资本;铺天盖地的政治,都是丑陋的谎言。

奥利安娜最终在苦难中觉醒,甘果每一寸支离破碎的土地,不正是她一直被世俗礼义压伤,被虚假的良心笼络,被羁绊被暴虐被掏空的身体吗?

被奴役的女人,被分割的土地,从此便合而为一;追讨女权与呼吁和平成为了一件事情,一件她浇筑一生的事业。

莉娅视角——成长的革命家
我是逆传教士,每天清晨都双膝跪地,请求皈依。宽恕我吧,非洲,求你按你丰盛的慈悲怜恤我。

母亲的视角撑起了文本前半篇,莉娅的视角则撑起了后半篇的叙事结构。任何作品都会涉及成长这个话题,经历一个故事,人总归会改变什么,而这个成长的主要担当则是莉娅无疑。

由一个对父亲言听计从的乖乖女,到独自射杀羚羊的女猎手;从无保留地痴爱着偏执、宗教狂热的父亲,到拒绝父亲,最后甚至咒诅父亲是魔鬼。

莉娅用她每一寸的血肉感知着非洲的土地,适应着非洲的土地,爱上了非洲的土地;她选择嫁给一位非洲的革命家,为他生儿育女,为摇旗呐喊,她把一生都献给这个男人,献给这片土地,似乎是要赎回白种人欠下非洲的血债。

而他的丈夫,则总是温柔地抱着她的头,轻声说,莉娅,跟你没有关系。

如果《杀死一只知更鸟》的是女孩最终站在了怪人的位置,看到了怪人所见的风景。那同样的主题,《毒木》所表达的就不只是站立的问题。

莉娅将自己的血脉彻底融入了非洲,她的儿子也死在了刚果独立的进程中。

命运呼召她成为一名逆传教士,一个白皮肤的非洲人,她用生命嘲弄着父亲的毒木圣经和美国的傲慢无知。

艾达——灵魂如诗,岁月如歌

Ada是一个精灵,她有着最晶莹的眼睛,最通透的心,她的话语像一首诗,她的人生是一首完美的回文,也如她写的诗;噢,她正是以生命写诗的人。

可这样一个精灵被封印在一个脑瘫的残缺身体中,她拖着她一半的身体,行过死荫的幽谷;她时常听见躯壳里,两个破碎灵魂的私语。

她穿透人性,她说,每个人是无知的,却并不无辜。她在暗无天日的日子,臆想自己有天成为医生,拖着她残缺的身体,一边医治病人,一边写着诗。

她的梦想实现了,却并不喜悦;世界医治了她的脑瘫,她为此却失去了自己精灵的心。

她发出惊叹,她们以为我变成了更好的我,但我并不喜欢现在的自己,她们送走了原先的Ada,甚至没有人为她准备一场葬礼。

人世间,残忍的莫过于毁灭;比毁灭更残忍的是,毁灭之前,先为你做一件华丽的赝品,之后悄无声息的毁灭你。

当然小说中也不乏雷切尔视角的逗趣幽默,这个视角下夸张的言辞、戏谑的论调、高频的段子,不愧为整本书的颜值担当和笑料担当!雷切尔可谓毒木世界的综艺大咖。

还有最早离开的梅!那一幕,伙伴们告别自己的孩子王所咏唱的“妈妈,我可以走了吗?”依旧回荡耳旁。

孩子,你可以走了,离开束缚你的地方,去到灵魂该去的地方。

值得一提的是,《毒木圣经》采用五个亲历历史的女人,口述历史,完成叙事,除了手法奇巧,其实也意味深长。

正如Ada所言:

历史仿佛成了一面镜子,再怎么颠来倒去地照,反正我们每个人看见的都是自己早已知道的事情。

五个亲历历史的人,叙述出了五个版次的历史故事。她们对美国、自由、宗教的叙述,都带着自己的偏见和情绪,因而不尽相同;由于文本缺失第三方全知视角的解读,真实的历史也就变成了罗生门,更不得而知了。

讽刺的是,公众所知的历史可能与她们表白的五个版本皆不相同。

在五个版本的口述历史中,最大的共识是,传讲毒木圣经的父亲,在刚果死于神愤怒的烈焰中,死有余辜。然而,从母亲回到美国被人非议和排斥的事实,不难看出,那位毒木牧师可能被公众版的历史定义为受逼迫而殉道的宣教士。

当他的妻子、女儿带着身上的毒木咒诅,艰难地生活在未曾应许的土地之下时,这位毒木牧师的照片仍高悬于教会的高墙之上,供万人效法景仰也未可知。

我在书中看风景,却窥见了整个世界。《毒木圣经》,不可多得的奇书!

本文由 文言宝 整理,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wenyanbao.com/html/20221226/7050.html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