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性阅读指南》读后感2000字
关于读书好处,不仅有古今中外的名人名言对我们耳提面命,像是“书中自有黄金屋”,“书籍是巨大的力量”,“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等等,而且世界上的富人们,不论是比尔盖茨,还是巴菲特、查理芒格,都身体力行,个个都爱读书,说他们是会走路的书,都不为过。
那么读书应该是我们改变自己,走向人生巅峰的好工具。可是为什么我们上了这么多年学,也读了不少书,还是觉得没什么改变,还是那么穷呢?差距到底在哪里呢?
也许是姿势不对。如果读书积累的能力用数字1000000来表示,那我们读过的书就是其中的数字零,而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才是1000000这个数字中的1,学会读书才能让读过的书有用。因此在读书之前不妨先学会读书,那我们来看看那些成功的“别人“是怎么读书的。
《实用性阅读指南》的作者大岩俊之就是那个“别人。我们看看他的转变
他从一个几乎没有阅读理解能力的平庸之人,转变一名成功的研讨会讲师,经历了不读书,读了记不住,记住了也没用,到真正让书成为自己进步的阶梯的全过程。他的经历对我们普通人来说有更多的借鉴意义。他在《实用性阅读指南》这本书中总结了自己读书的方法,也讲解了自己是如何将书中的知识应用到实际行动中的具体步骤。
《实用性阅读指南》主要有三个内容:
1、怎么提高阅读速度和效率;
2、怎么吸收书中的知识;
3、怎么将知识转化为行动。
1、先说说怎么提高阅读速度和效率。他说一本书中最有用的部分往往只有20%,找出对自己有用的,大胆舍弃没用的80%,是提高效率的关键。怎么做呢?
先确定确定读书目的,比如说,我读这本书是为了写书评。
然后,浏览序言,目录,后记,掌握大概内容。不要掉进每字每句按顺序读书的“陷阱“里,书的序言,目录、后记这些内容可能5分钟都不到就能看完,却能提供整本书的”地图“让你在看的时候始终明白自己在那里。
掌握大概内容之后,确定问题。那我的目的是写书评,我的问题是这本书主要写了什么内容,主线是什么,最有价值的地方在哪里,有什么优缺点?
带着问题去看书,效率就可以大大提高。就是这简单的一步,改变一下习惯,就有这么好的效果,因为我们的大脑特性就是,有问题就会自动去找答案,利用这个特性很轻松就能提高效率,你也可以试试。
2、怎么吸收书中有用的内容。作者提供了一些方法比如,按照艾宾斯遗忘的规律反复阅读,做笔记,画思维导图,有意识的输出等。还有关于一些记忆法的内容,像是编故事记忆,便利贴记忆法什么的,都简便并且行之有效。
这部分内容中,对我最有启发的是思维导图,作者详细展示了可以从目的,内容要点,章节层次等不同角度来画思维导图,以加深自己对书籍的认识和记忆。在这之前,我做思维导图,每本书只做一张,总感觉或者没法全面概括,或者就是层次不清晰,而看完本书,试着做了三张不同角度的思维导图后,果然思路更清晰,理解的也更深刻。
3、如何将知识转化为行动。这是对我来说最有价值的部分。
也许你会说,让读过的书有用,就是一句话,要行动。没错,道理我们都懂,然而实操的时候会有各种障碍,或是没有动力,或是无从下手。而作者将这一句话拆分成了你可以照做的步骤,一步一步来,破除障碍,真正让行动变得容易。
首先是在读书的过程中,找到行动目标,这个目标和读书目的不一样,我读这本书的目的是写书评,而读书过程中找到的行动目标是提高阅读价值。
那第二步,想想自己达成目标的样子,对我来说就是每读一本书都积累了自己想要发展的一项能力,自己越来越强大。
第三步,确定自己和目标之间的差距,也就是看看自己现在的状态,再看看理想状态,最好能画出来,比如说现在是在目标状态的大约40%,那想象一下做到50%的时候是什么样子的?能采取什么样的行动让自己达到50%,60%是什么样子的?一直到100%,这样发散思维,就能看到自己达到理想状态的整个路径。
第四步,把以上发散思维写出来的方案,细化一下,找到自己最想开始做的步骤,和现在就能行动的步骤,马上开始。
以上三步就解决了我们无从下手的问题,而接下来作者用了不少的案例,说明自己具体是怎么做的。比如在看完思考致富,作者怎么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这样我们结合前面阐述的理论步骤来看。不但能够更清楚该怎么行动,也会在看到例子之后也更加有动力。因为实例更加具体更加生动,不由自主也会想象自己也和作者一样,一步一步得提高自己的能力,不但是一种启发,也有很好的激励作用。
于是,我按照书里的方法,把这本书又重新看了,然后做了思维导图(加强记忆),写了书评(输出),并且以后也会按照这个方法来看所有的书(转化成行动)。
以下是我刚开始做的思维导图,会觉得想要面面俱到而层次不太清晰。文中的其他插图是看完书之后做的思维导图。
总结一下,实用性的阅读有关键的三步,分别是:确立目标,集中火力读有用的20%;制作思维导图,提炼关键信息;将目标具体化可操作,迅速行动起来。
本文由 文言宝 整理,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wenyanbao.com/html/20221226/70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