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范文> 正文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读后感_1900字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读后感1900字

成也乌合,败也乌合

乌合之众,在一贯的语境中是个不折不扣的贬义词,杂凑在一起毫无组织纪律的人群。未翻此书时,以为作者所述也不外乎此意。通读过后,发现并非如此。

作者研究的是群体,乌合之众可能是群体,也可能不是。群体指有同一指向的感情或思想特征,即心理聚焦于某点,形成了以心理同轴为基础的群体,而不是形式上的聚焦,即群体具有精神统一性的特征。大街上的各行其事的人不算群体,分散在各地的某个组织的人是群体。乌合之众是个体聚集的形态,群体是心理聚焦的个体组织,二者有交集有区别。

个体或多或少地存在于群体之中,小到班级、单位,大到国家、种族,在不同组织中的成员有不同的心理特征,也有作为群体的共同特征。与个体特征相比,群体最显著的特征是缺乏理性,群体只能接受形象化的东西,容易受到感染和暗示,趋向于幻想,而不进行逻辑思考和推理。有些读者对作者的观点提出质疑,自觉地自我代入,觉得事实并非如此。诚然,个体不乏理性智者,但一旦进入群体,个体的这种理性便被群体的激潮吞噬殆尽。群体的纽带或粘合剂不是理性分析而是情感共鸣,只有情感上的一致共振才能使个体组成牢不可破的心理共同体。

在情感的激荡之下,群体的非理性使群体的道德水平达到个体难以企及的高度和极限,也可能跌落到难以想象的卑劣深渊。一方面,被激励、被鼓动,可以不计任何个人得失,甚至生死,单纯地为了某种信念而付出一切所有;另一方面,因为群体的憎恶而做出极端丧失道德底线的事情,以群体的名义而抹杀个体价值乃至生命。看这本书,脑海里时刻奔涌着冲锋陷阵的激昂场面、惨绝人寰的各种杀戮。由此可以解释,一项崇高伟大的事业,一件件罄竹难书的罪恶,常出自群体之手,甚至同一群体之手。

群体的情感联结因素很多,间接因素是历史因素,即种族因素、传统力量和时间积淀而成的稳固而持久的因素,实际上就是一个区域范围内的历史传统,象一条自古延续而来的脐带,带着先天的基因特征;一些当下的因素便是直接因素,明确的形象、断言和重复,趋向于幻想的理想、过往的经验和领袖的影响力。间接因素相对容易理解,一句简单的口号,经过反复播演,便在群体中留下深刻印象并令群体深信不疑,比如广告词,“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大众就此形成的统一认识,钻戒见证真情,二者间其实没有任何逻辑关系。在官方确认无效之前,保健品大行其道,群众不惜重金地盲从,错误的观念从何而来?前段时间禇时健去世,盆友圈被他的励志故事刷屏,对其之前违法行为的提及受到了强势群攻,这种步调一致的认识也是在强势宣传下形成的群体心理。一位意志坚定的领袖人物的带领作用更是不容小觑。群体如此摇摆不定,群体总是受到蛊惑。

然而,无需多虑,群体意识也非翻飞柳絮,在波涛翻滚的河面下是深稳不变的河床,承载着群体的源远流长的传统,这些间接而稳定的因素是群体最根本的状态,社会制度、法律规定在它们面前都无能为力,需要耐心等待它们们缓慢转变。因而任何粗暴的变革,目的在于摧毁过去一切制度的大革命的成功,作者说“如果他们碰巧做成了这件事,他们的成功立刻会预示着一场残酷的内战,又会立刻带来一种比旧制度更具压迫性的新的集权制度”。全书中,随处可见作者对于法国大革命的反思,从那场革命中,作者看到了群体的荒诞和可怕,提炼出了群体心理的基本问题。群体心理未曾达到的领域,暴力革命难以实现。从这一意义上说,群众确实是历史的真正主人,作者并没有贬低群体,而是客观地认识它。他说:“一切文明的主要动力并不是理性,尽管存在着理性,文明的动力仍然是各种感情――譬如尊严、自我牺牲、宗教信仰、爱国主义以及对荣誉的热爱”,籍此,他认为,领袖人物也是因为认识、了解、顺应了群体的心理需求而加以引导得以取得成功,反之,超越群体心理限度的活动终究是昙花一现。时至今日,国人也开始反思当年那场震耳欲聋的革命,推倒一切重新构建带来的不是确定的进步,而是混乱。

因为群体的形象思维,使得超前于时代和群体的哲学家总是在身后数年、数百年后才得到大众的认可和尊重。群体对于哲学家们的理性问题的接受,是个缓慢而累进的过程。他们的意见和信念会因为传染而逐渐扩散,而至上层社会,领袖人物被这种观念征服后,取为已用,形象包装或者改动后再在群众中加以传播,从个体观念到大众真理的演化大概是这样的路径。所以,伟大的政治家都是了解群体心理学并熟练应用的天生的心理学专家。

从身边小事,到国家大事,都可以从群体的角度加以解读,这本书的内容不仅于此,涉及的内容非常广博,需要结合作者的其它著作进行研读,需要一读再读。

本文由 文言宝 整理,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wenyanbao.com/html/20221226/7277.html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