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应许之地:以色列的荣耀与悲情》读后感1600字
上个月在北京地铁4号线遇到一个以色列青年。当时他和另一位同伴,在地铁上和一位年龄比较大的中国阿姨说话,阿姨的英语很好,我猜她可能是一位大学老师,毕竟在海淀区路上遇到一位大学教授的机率是非常大的。他让阿姨猜一猜他是哪国人,阿姨问是不是western country?他摇摇头,再问America?他笑一笑回答,“Israel”。作为一个暗搓搓在旁边偷听的人,我也完全没有反应过来是哪个国家,直到阿姨问他怎么拼,I-S-R-A-E-L,拿出手机查一下,哇原来是以色列。吃瓜群众的我脱口而出“爱因斯坦”,他有点骄傲的神情看着我笑着说Yeah。其实在我脑子里的第一个单词是“犹太人”,但我不知道这个单词对他们来说意味着什么,会不会引发不愉快,会不会被认为带有种族歧视的色彩等等等,总之那一秒钟里脑中已天人交战了三百回合。而这位金发碧眼白皮肤的大学生,我也不知道这是不是就是犹太人的形象。对以色列的所有认识,如此地浅薄和模糊而已。
《我的应许之地》这本书,主要讲述的是以色列建国史,如同标题所说的,一部荣耀与悲情的建国史,以色列人从1948年建国开始,不,从更早的1897年开始,他们便一直处在多重无法调和的矛盾的风暴眼正中。中东知识空白的我几乎是一边看一边感叹“哇原来是这样”“啊原来以色列还搞过社会主义”看下来的。前两年新闻里天天出现的“巴以冲突”,曾只是一个名词而已,现在终于才知道了其中隐情。出于好奇,我查了一下以色列的地图,第一次知道一个国家竟没有确定的国界,只有停火线,才知道以色列是抢占了巴勒斯坦才建的国,“然而巴勒斯坦人又做错了什么呢?”发出这样感叹的同时,“犹太人又做错了什么呢?如果不到巴勒斯坦建国他们还有路可走吗?”这种念头让我无法指责以色列。
以色列有七重矛盾。第一,1897年开始至1948年间,选择到巴勒斯坦建立一个属于犹太人自己的国家时,以色列人与巴勒斯坦人的矛盾,只是当时的巴勒斯坦人还没有民族意识,还没有形成国家,因此这个矛盾被推后了爆发;第二,以色列与,犹太复国主义者建立的世俗化国家与地缘的宗教世界的格格不入;第三,与阿拉伯人的矛盾,生活在巴勒斯坦这块土地上的不只有当地巴勒斯坦人也有阿拉伯人,占领胡尔达村庄,占领吕大城,身在阿拉伯世界的包围圈下,为了保护这个刚出生的年轻国家,他们研发了核武器,用迪莫纳换来暂时的和平,直到伊郎核问题打破平衡;第四,占领行为使得以色列的人民产生怀疑,他们的锡安主义难道是需要建立对别人的侵略上的吗,国内势力分化成多股,右翼的左翼的保守的激进的,工党政府的无力,以及时代的更替也使得他们越来越丧失信心,到底以色列的出路在何方;第五,西方带来的个人主义,还有在重重矛盾中生存的重压,以色列的青年人不再相信基布兹,不再相信犹太复国主义的说辞,他们要享乐主义,活在当下;第六,当踏上的巴勒斯坦这片土地,同时也意味着侵略了巴勒斯坦。虽然历史上这片土地是犹太人的,但他们离散了1800年,1897年赫伯特・本特威奇来的时候他忽视了已经在这片土地定居生活的巴勒斯坦人,占领胡尔达村庄,占领吕大城,流血事件,驱逐他们,一个国家是不是驱逐自己的人民的,进而占领约旦河西岸,犹太人问自己怎么了,还符合道德吗;第七,犹太人的身份属性问题,在1800年的大离散中,有阿什克纳齐犹太人,摩洛哥犹太人,美国犹太人,俄罗斯犹太人等等等等,返迁中回到以色列,定居于山谷,建立基布兹,他们需要通过否定自己的过去,重新构建一种只属于以色列的希伯来文化,而现在它们改变了形式,改变了特质,变成了还没有被定义的某种东西。身份属性变成一种模糊不定的东西。
最后还有一个中东/欧洲历史盲从头开始便带着的疑问:为什么欧洲人要屠杀犹太人?如果没有屠杀,没有集中营,奥斯维辛,犹太人也不用跑到巴勒斯坦来建国,也许就没有以色列这个国家。《我的应许之地》是以色列的今生,那么这个问题的答案便应该要去寻访以色列的前世了。
以上,一点个人的粗浅理解。
本文由 文言宝 整理,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wenyanbao.com/html/20221226/72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