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苦旅(新版)》读后感900字
曾在学生时代读过余秋雨的《千年一叹》,那种震撼至今无法忘怀。对于一个每天往返于家与学校的少年来说,四万公里简直是个天文数字般的概念,在脚踏车转动的车轮里,我生发出远行的渴望。
读这本《文化苦旅》时已为人母,奇妙的是,这本书在很多年以前就名声响亮,而且它写于《千年一叹》之前,我当初对《千年一叹》几近痴迷,却没有趁着热度把《文化苦旅》读完。或许那时的我是被“吓”到了,自己太过稚嫩单薄,对于文明文化的厚重,我还承受不起。只是一篇语文课本中的《道士塔》,就让我觉得“沉甸甸”,其他的我根本不敢触碰,直到如今。
一直以来,我是个很爱做读书笔记的人,读书时每每涌现出什么奇思妙想、灵光乍现便立马写下来,但在读《文化苦旅》的时候,我发现自己根本写不出什么。余秋雨的文字真如细雨一般,绵延不断,润物无声,伫立其中我感觉自己仿佛没有了大声说话的底气,能做的只剩谦卑地划下写的句子,一遍又一遍地重读。那些我不曾去过的土地,他都用脚去丈量,用心去体会,用对生命的领悟去书写,这些文章里满溢出的大家之气与人文关怀,对于普通的我来说简直可望不可及。天一阁、杭州西湖、宁古塔、平遥古城……,他用他的敏感与移情将我代入那些地方,深厚的文字功底将所有的故事支架填充得有血有肉,就像当时当刻他就站在那方土地上,感受着每一段历史的温度,串起一段又一段的旅途。
在这本书的最后一部分,余秋雨写了他的“委屈”,在“中华之旅”与“世界之旅”之后,“人生之旅”的文字读来有点割裂。我并不知晓他曾经禁受的诽谤与污蔑,无法切身理解他的愤怒与忍耐,只是想到文化界也从不太平,甚至丧失理智与尊严,就感到一股寒意。对于书中最后的“申辩”,我觉得完全可以理解,受了“委屈”不疏解,不是伤人就是伤己。文人的幸福之处便在于他还有笔,可以用笔呐喊,况且这么多年过去,余秋雨又有那么多的作品面世,足见他并没有耽于“絮絮叨叨”,依旧走着他的路,对于一个读者来说,我已心满意足。
本文由 文言宝 整理,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wenyanbao.com/html/20221226/73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