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读后感1000字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忠乎?与朋友交不信乎?传不习乎?
《传习录》是明代哲学家王守仁的语录、书信、及论文集。
在读完此书之前,读完了俩个版本的王阳明传,以帮助理解王守仁思想形成历程。
早年对朱熹解析“格物致知”的困惑,重新思辨“格物”,这一历程持续了相当久,至少十几年时间,这一期间他几乎读遍儒道佛典籍,也访道求佛,还劝一个和尚还了俗。对于 天理和人欲的关系进行了长时间的思考,重新辨析。“格物”真正要考虑的就是天理和人欲的辩证关系。朱熹认为格物是外在的,同时将天理人欲对立起来,比如适量吃饭是天理,山珍海味则是人欲,进一步要“存天理灭人欲”,比较极端的例子:纣王用象牙筷子则是人欲,违背天理的,纣王终于灭亡。
王守仁说:格物是诚意的功夫,明善是诚身的功夫,穷理是尽性的功夫,道问学是尊德性的功夫。
再一次提出了。:存天理,去人欲。即人欲中有私欲的部分,主张要适时去除私欲,“殊不知私欲日生,如地上尘,一日不扫便又有一层。”“心即理也。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理”
参悟格物之时,正是被贬龙场悟道之时,王守仁先生学道佛进行打坐以便静思,同时日后用此法进行去除私欲。即王守仁心学第一层 枯禅。利用佛道的方法进行诚意正心的办法,即去人欲。
在龙场形成的另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知行合一”
知而不行不可称之为知。“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圣学只一个工夫,知行不可分作两事。”
过去一直讨论心体的善恶,孟子性善论,荀子性恶论,扬雄性无善无恶论。
王守仁先生说:无善无恶者理之静,有善有恶者气之动。不动于气,即无善无恶,是至善。” 本性是没善恶的。然后私欲让人产生善恶。去除私欲,就可以达到至善(大学之道,在止于至善)
参悟以上之后,刘瑾被除,王守仁已在贵州讲学三年。兵部尚书推荐其江西剿匪。王先生正好进一步提出了修神要在“事上练”。大显身手的时候到了。
在江西期间,王先生充分调查了江西匪徒成群的原因,,先生从人欲的角度考虑,笼络人心,整饬政治,收民心。“擒山中之贼易,捉心中之贼难。”这一时期,提出了“致良知”有一个简单的例子:某时抓了一群匪徒,勒令他们脱掉衣服。直到要脱掉,賊们面露难色,王先生:人的良知就像这个,没有人是没有底线的。当然 在与学生问辨中,进一步阐释了良知,“《大学》所谓厚薄,是良知上自然的条理,不可逾越,此便谓之义;顺这个条理,便谓之礼;知此条理,便谓之智;终始是这个条理,便谓之信。”
未完待续。
本文由 文言宝 整理,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wenyanbao.com/html/20221226/75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