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道》读后感1600字
四星推荐,关于普洱茶很全面的书籍。作者焦家良先生,听闻的同学有限,但提到其创始的“盘龙云海排毒养颜胶囊”,可能就无人不识了。这里不论保健品如何,就此书《普洱茶道》而言,内容是相当的丰富并不少是作者亲身体验。“从人类学、人文地理学和文化学多角度解读普洱茶,让人读来兴味盎然”。开篇那浓郁情感流露的“自序”,“普洱茶道一度藏之于云南,藏之于岁月,藏之于天边的人民,然而因为它的香,高锐而持久、内敛而浩荡、古老而新鲜……”情怀满满,自豪昭昭。
好的陈年生普究竟有如何的风味表达?“第一泡:美国水,有些涩;普洱气,有些风骨;第二泡:有些滑;普洱香,有些醇;第三泡:有些稠;普洱韵,有些华丽;第四泡:有些软;普洱心,有些坚韧;第五泡:有些空;普洱魂,有些像云;第六泡,铅华落尽,人鬼出尘,美国水,不再是水”,这就是普洱与时间共同孕育的美好。虽说普洱是南方最常见的茶,但市面多是熟普和保存不当霉味的生普,真正与时间做朋友的生普不是太贵就是被扭曲。
普洱茶的历史扑朔迷离,“树龄最为悠久的是凤庆香竹箐古茶树,树龄达3200年。《华阳国志》中曾提到巴蜀援兵周武王伐纣,并向武王献茶”。但在唐宋,“它错过了浩如烟海的中国古代的茶文化的包装期,也无缘如龙井、武夷一样在唐朝到明朝的那个漫长的历史时期成为国饮”。方国瑜先生考证,有普洱茶一说,乃是明代谢肇《滇略》:“土庶所用,皆普茶也,蒸而成团。”到了清人阮福时代,普洱茶已是茶叶主旋律,“品茶者谓普洱之比龙井,犹少陵之比渊明”。
“普洱茶,一名蒙山茶,盖产于云南普洱府之蒙山也。性温味厚,坝夷所种,蒸制以竹箬,成团裹,产易武倚邦者尤佳。醉饱后饮之,能助消化。孙月泉布衣深嗜之,餐后必饮,岁以为常”;“普洱茶膏黑如漆,醒酒第一,绿色者更佳,消食化痰,清胃生津,功力尤大也。”明清知名的茶庄有福元号、同庆号、普庆号、同兴号、可以兴号、乾利贞宋聘号、猛景号、联兴号、庆春号、同顺祥、守兴号、同泰昌、车顺号、敬兴号、同昌号等,现存茶饼已屈指可数。
故宫保存的普洱金瓜贡茶原料“是倚邦茶山的小叶种。这说明,在小叶茶主宰中国茶文化的时代,清宫里的人们,对大叶茶的热爱是有所保留的”。中国的茶树由大叶种变成了中叶种和小叶种,越变越小。“当茶品由巴蜀原始时期的晒茶,次第演变为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饼茶、团茶、黄茶、紫茶、青茶和黑茶,宋代的花茶、龙团凤饼,以及明清时期的针、眉、片、珠,只有普洱茶一直是饼,以不变应万变。这不变的魅力,是安静的美、沉默的美、内香的美,乃大美”。
茶的品质基于水浸物、多酚类和儿茶素的多少。小叶种茶,三者含量较少,再以团饼砖沱的方式存贮,随着时光流淌就会变成无味之物;而普洱大叶茶,以临沧勐库大叶种为例,一芽二叶蒸青样,茶多酚高达38%,咖啡碱4.06%,氨基酸1.66%,儿茶素总量182.16毫克/克,水浸出物48%,再辅发酵,茶味由刚猛向柔软过渡。“在千百年的历史进程中,当中原茶品外形嬗变如流水飞花,普洱茶却虔诚坚守,以不变应万变,始终是碗形沱茶、方形的砖茶、圆形的七子饼茶和心脏形的紧压茶”。
古茶山,以澜沧江为界,分称江北和江南六大茶山。江北:易武、倚邦、攸乐、莽枝、革登、蛮砖;江南:景迈、南糯、勐宋、勐海、巴达、南峤。易武山居最东面,这使其得到了更多的天地精华。自同庆号时代,其已被海内外视为茶中翘楚。人类大规模种植茶树则多在南糯山,而海拔两千多米的布朗山则堪称当代普洱好茶的最大源头。勐库则是大叶茶之乡,“勐库茶刚烈、霸道、香味浓郁、有持久性,是迄今拥有的最佳的制作普洱茶的原料”。“饮熟茶,品老茶,藏生茶。”
本书应是作者研究及游历的若干次文章合集,脉络可能有些散,内容有所反复,加上引经据典较多内容有繁缛之嫌。古今混陈,阅读起来流畅度有所折扣。但普洱的神魂,在文章中表达得淋漓尽致,这是热爱的表达,这也许就是与时间做朋友的普洱应有的表达。
本文由 文言宝 整理,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wenyanbao.com/html/20221226/75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