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范文> 正文

《伊凡·伊里奇之死》读后感_1300字

《伊凡·伊里奇之死》读后感1300字

裸血淋淋的真实。

忽然想起来安娜里的那句话

幸福的家庭总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后来经历告诉我,没有谁离不开谁,肉体以其原始的野蛮和独立生存,即使处于无人问津的荒沼,也照样活色生香。也就是灵魂上藕断丝连的偶尔想起,像是久累之后的一点营养剂 ,但不是离不开谁。

现实的残酷一下子浇凉了现实的人的心。

肉体总是可以生存的,这世上有行尸走肉,却没有行魂走魄,我们赋予灵魂以光滑璀璨,对于肉体,却是本能与。当灵魂无法在肉体中继续苟延残喘安然无恙时,只有两种可能,肉体的死亡与精神死亡。

伊凡伊里奇死了,回光返照之际他终于“人之将死,其言也善。”然而讽刺的是开头,伊里奇的葬礼,像是对结尾的一个嘲笑。格拉西姆的存在意义,对于伊里奇,其实像是一种召唤。没有人会一直往下看,我们喜欢仰望星空,仰望刺眼的阳光,谁会一辈子盯着泥沼,然而,当一个人一下子跌进了谷底,一无所有只剩憔悴之躯的时候,才会发现地平线上的东西。那个支撑伊里奇腿部的格拉西姆 ,成了伊里奇生命的拐杖。这大概是所谓的托尔斯泰主义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根基主义。术语的硬性强加给人一种刺眼的冲撞,却又带来灵魂的顿悟。

伊里奇的死亡,不过是芸芸众生的死亡,对于整个俄国来说无足轻重 ,对于他的家庭来说,甚至也是无足轻重的。苏珊桑塔格《疾病的隐喻》也许能解释我把《伊里奇之死》看做隐喻的原因。

伊里奇哪里错了呢?一生,就像所有的中上层经济群体一样的生活,“规规矩矩,兢兢业业”像所有安稳度过一生的中产阶级一样 。然而,格拉西姆的出现使他觉得生活不对头,疾病的出现预示着一直生命的警告,伊里奇年轻时候什么样子呢?年轻正派,富有朝气与活力,按着他所属阶层的发展道理向前走,直到生命结束才发现救赎。就像《复活》中的聂赫留朵夫 ,一味地狂放之后转个拯救玛丝洛娃,伊里奇在生命尽头终于回到了生的童年,他得救了吗?

再看看他的妻子,他的女儿,他的所谓的朋友 ,伊里奇死了之后,一个可观的职位,一份抚恤金,一个即将到来的婚礼,对于在世的人来说,似乎宝贵的只有这些东西了,是啊,还有什么东西可以重视,生逢当世,眼见现世,与其思考珍惜一些虚无缥缈的东西,不如抓住那些看得见的东西,于是,伊里奇在临危之际发现了过去那个死亡着的自己。

加速死亡的生命历程,只需要一本正经的按着所谓的正当规律去生活,需要一场疾病来完成那个顿悟。伊里奇按照正当的方式过完了理所当然的半生,然而最终发现不对头,这给人的感觉不是现实主义,而像是一种荒诞无稽。

托尔斯泰不断地鞭笞自己的灵魂,劳动自己的肉体,在精神与肉体的双重挣扎中,矛盾便给外激烈,由此反而会形成一种张力,一种讽刺和现实交织的反思,于是一部中篇小说也能承载一个矛盾体,一个人的死而复生,生而赴死就是一种矛盾,在这无穷无尽的矛盾中,安娜跪朝火车,仰面而亡 ,聂赫留朵夫不断援助玛丝洛娃,实际上是在救赎自己,有这样一种论断,一个人的善意其实是为了灵魂的安宁,心底的不安造成了各种精神的矛盾与冲动,这使得一个人在叙述另一个人的生命历程中也是矛盾的。

生死之间,半缕呼吸而已。

人畜之间,却没这么容易分辨。

本文由 文言宝 整理,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wenyanbao.com/html/20221226/7643.html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