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指南》读后感2000字
对大多数普通读者而言,这恐怕是一本精彩绝伦却又不必一读的书。
说它精彩绝伦,是因为通过这本小小的册子,读者能够一睹一代宗师的风采和性情。尽管这恐怕并不是先生作此书的初衷,也不是编辑出版此书的目的,然而作为吃瓜群众,这实在是最引人入胜的所在了。
能被尊为宗师,最让人倾佩的并不是精专的业务水平和广博的知识储备,而是对自己和自己作品的准确认识和定位。人贵自知,尤其是业已成名,仍旧能清醒客观的评判自己和自己的作品,则风采展露无遗。先生在《要籍题解》自序开头就说:“我对于学问,件件都有兴味。因为方面太多,结果没有一方面做的成功。”说到这本讲义,“我生平有种坏痞气,曾经讲过的功课,下次便不愿再讲……哪里能有满意之作!……像这部讲义的不伦不类几部书,算什么东西呢?……当起稿时已经没有多翻参考书的余裕,脱稿后连复看的工夫也没有。这样的作品,如何可以见人?”这是过分谦虚故作姿态吗?我相信绝对不是,这是真心实意的大白话。因为细读正文,就不难发现,先生的一些论断并没有太详实的引证,甚至还有不少这样的表说,在谈《荀子》时,先生推测古人或误将《孙卿子》与《孙卿赋》合为一书时说到:“信如是也……吾所推论,亦别无旁证,姑悬之以俟好事者疏证云尔。”在《韩非子》和《诗经》的章节,同样出现了“姑悬一说以待来者”之词。对比冯友兰先生《中国哲学简史》的自序:“历稽载籍,良史必有三长:才、学、识……著小史者……而其识其才,较之学术巨著尤为需要。余著此书,于史料选材,亦既勉竭绵薄矣。”可以看出梁的不安、冯的自信,其背后都有着同样的真挚和坦白,这正是学者风范,本色。
除了坦白直率的性格,先生的学养也让人拍案叫绝。虽然先生言明本书内容未经磨砺,尤其是前一篇《国学入门书要目》全凭记忆草就,但是就是这样信手捏来的文章中,展现出了先生对于国学与国人深刻的理解。此篇宜于附录中《评胡适之的“一个最低限度的国学书要目”》一起阅读,从而更能明白先生立此书目的标准用意。就我个人浅见,先生的书单非常的独到,甚至离经叛道。一般言国学不外乎《经》、《史》、《子》、《集》,而经中最为重要者《四书》、《五经》也,这个现成的书目顺序被先生彻底打破了。先生于《四书》中将《论语》、《孟子》并举,《中庸》、《大学》则重归于《礼记》,这是破了朱子之后千年的陈习,还孔孟以本来只面目。先生还将《经书》、《子书》同列为甲类书目,更是破两千年儒术之独尊。此书目略有遗憾处先生自云:“六朝隋唐间思想界著光彩者为佛学,其书目当别述之”。之后的《要籍题解》则基本是对《要目》中甲类书的展开详述。在详述中,先生充分展示出了清儒强悍的考据功底,旁征博引,为各本古籍去伪存真,许多观点彻底颠覆了一般常识,比如对《韩非子》的考证,以及《春秋》、《左传》和《国语》之间的关系,《楚辞》的作者问题等,都和通行观点出入甚大,然而先生所言具有理有节。读到这样的文章就像打开了新的世界,精彩过瘾。以上种种,古之学者或亦可为之,先生之妙更在于他能用西方的哲学眼光和科学方法治理中国的古籍。在《读<诗>法之三》一节中,先生说出了:“历史绝不限于政治,其最主要者在能现出全社会心的物的两方面之遗影。”这样充满了西方哲学二元论和意识论观点的话语。在《治国学的两条大路》一文中,先生提出了:“我们可以用统计的精神,做大量观察。我们可以先立出若干种‘假定’,然后不断的搜罗资料,来测验这’假定‘是否正确。”这种纯科学的研究方。所谓博古通今,学贯中西大概就是这个样子的吧。
说这本书不必一读,主要和本书的创作背景有关。本书的主体分为两个部分:《国学入门书要目及其读法》其实是一个Todo-List,就是那种做完一件事打个勾勾的东西,《要籍题解及其读法》则是 Best Practice 类型的文章,就是那种按部就班的操作手册。所以这本书需不需要读,关键在于有没有必要按照《要籍题解》的指导,去读完《要目》中胪列书籍。我个人认为不太必要。须知本书原本是面向1925年清华学生所写,书中大部分对读古籍阅读的要求也不是随便的泛泛而读,而是作为学术研究的阅读。比如在谈《资治通鉴》的读法时,先生说:“若苦干枯无味,不妨仿《春秋大事表》之例,自立若干门类,标志摘记做将来著述资料”。试想,有多少读者会如此读书呢?当然对专业学生而言则另当别论。又,书中确实给出了不少古籍的“常识读法”,但在我看来也是太过繁重了,毕竟这是一百年前菁英们的常识。传统哲学思想在百余年间几经磨难,如今国民思想中真正能留下的常识所剩无几,况且传统思想与社会现实日益向左,如此劳神费事的钻故纸堆未必值当。倒是从事相关书籍出版工作的专业人士,如果能按先生所言,为大众出一套国学普及读物,那倒是善莫大焉的好事。
本文由 文言宝 整理,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wenyanbao.com/html/20221226/76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