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猫》读后感1900字
夏目漱石雅俗并举的语言风格,同样蕴含在这只猫的动与静、言和行中。江户时代文学的幽默与诙谐、中国古典文学的典雅和铿锵、近代西方文学的机锋和优美结合在一起,为整本书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基础。若没有深厚学养,想像漱石一样把一时之吐槽变成一世之经典,绝无可能。所谓“举重若轻”,大约就是这个道理。从这个角度讲,微博上靠哗众取宠为生的段子手之所以成不了鲁迅、漱石这样的名家,知识的贫弱是重要原因。靠粗鄙的流行语迎合大众心理固然粗暴有效,但沉淀下来的不过是思想渣滓。
夏目漱石之所以不仅是段子手,还在于他愤世嫉俗的书生意气与悲天悯人的普世情怀。他笔下的这些知识分子,无一不是惹人发笑又让人心疼的小人物:苦沙弥正直善良,但迂腐虚荣;美学家迷亭玩世不恭,又总给人轻浮之感;理科生寒月是十足书呆子,对富家千金的求爱不以为然,却将钻研毫无价值、脱离社会的冷僻学问作为人生乐趣;诗人东风是个好好先生,人云亦云……这群在书斋里指点江山的学者,在金田老爷、铃木先生一类靠着商界摸爬滚打发家致富的“成功阶层”看来,都是彻头彻尾的loser。明明一穷二白,愣是梗着脖子不与资本家为伍。
夏目漱石借猫的眼睛批判了知识分子的自负、软弱,将其视为语言上的巨人与行动上的侏儒,但更猛烈的批判炮火则留给了金田老爷们。苦沙弥和迷亭们虽然可气可叹,但都尊重知识,极具正义感,对金钱与权势的狼狈为奸深恶痛绝。那些欺压知识分子,将他们逼到社会角落的暴发户们,才是败坏日本社会风气的真正凶手。“所谓社会,就是疯子的体。……其中有些人略辩是非,通情达理,反而成为障碍,如此才建了疯人院,把那些人关进去,让他们不再见天日。……大疯子滥用金钱与权力,奴役众多的小疯子。”
面对明治时代“文明开化”盛景下物欲横流、传统价值观崩塌的残酷现实,夏目漱石心中无疑是惨痛的。作为那个时代的见证人,《我是猫》集中展现了他对日本走全盘西化道路的强烈反对。值得一提的是,创作《我是猫》前数年,漱石曾留学英国,始终未能与西方社会调和,反而看透了它的种种丑恶,由此患上严重的神经衰弱。他在这部处女作中的一把辛酸泪,既是洒给时代的,也是留给自己的。
洞悉世事的漱石当然清楚,他所抱持的价值观终究将如落樱般凋零,拜金主义也必定会取得最终胜利。用传统文化改造国民性格、促进日本近代化不过是南柯一梦。当知识分子的有限撞上资本力量的无限,他心中的愤懑与凄怆也就在所难免。《我是猫》貌似轻描淡写、不着边际的大篇幅吐槽,背后隐藏的是这位大作家内心无法解开的矛盾。
“死是痛苦的,然而死不得就更痛苦。对神经衰弱的国民来说,活着比死去更痛苦”、“再过一千年,人们都会实行自杀的。一万年后,一谈到死,除了自杀以外再也没有别的死法了”……夏目漱石借人物之口表达自己对人类社会前途的悲观。同样,处处是调侃的《我是猫》也有一个悲剧性结尾,猫咪偷喝了苦沙弥的酒后醉倒跌进水缸,一番挣扎后大彻大悟:“明明出不去,还要挣扎着出去,就成了无理取闹。无理取闹,无非是自找苦吃”。于是放弃抵抗,叹着“三生有幸!三生有幸!”告别了这个它匆匆来过的世界。人类世界从此缺少了一个灵性十足的旁观者,看似没有任何损失,事实上却变得更混沌、更无望了。
如果猫不死,这部作品将永无止境,淹没在无头无尾的语言汪洋中的,将会是读者自己。正如猫临终时说的,“我死了,只有死去,才能获得这样的太平,不死就不能获得太平的”。《我是猫》是这样一本看似轻松实则沉重的吐槽之书、绝望之书,无论从哪里读起,都能感受到一种醍醐灌顶的清醒。恰似一杯苦艾酒,酒里固然荡漾着无奈,但也泛着光芒,这光芒来自作者本人的责任感与使命感。短暂的49年人生岁月里,漱石始终没停止对国民的批判与对民族命运的思考,在社会与人心的畸变面前,他不曾迎合,也从未跟随。
鲁迅晚年曾劝一位日本青年读读夏目漱石,在文学偶像不再的今天,“阅读经典”已被逼到私人领地,成为一种非常小众的行为。无节制、浮滥化的娱乐却扶摇直上,堪称塑造社会的超级意识形态。因此,很难想象今天还有哪位文坛大腕苦口婆心的“劝学”能收到什么成效。王国维有言,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那么,我们可以为、应当为下个时代留下的经典是什么?泛滥于网络的“段子文学”吗?
——— 以上摘自豆瓣书评
知识储备尚浅,自觉无力评价这本书,翻阅豆瓣书评,以上所言写出我所想指出我所不知。这并不是一本晦涩的书籍,常感觉不是在读一本百年前完成的著作,皆为平常琐屑,像饮尽一杯又一杯的酒,是度数低的那一款,后劲却十足。欲再看一遍自己的标注笔记,算作二读。
本文由 文言宝 整理,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wenyanbao.com/html/20221226/76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