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苦旅(新版)》读后感1300字
说实话我不明白余秋雨为什么招黑,为什么围绕着他的攻击持续了那么久。查了一圈资料,查来查去也都是一些莫衷一是的、无证的爆料。所以我还是觉得,任何脱离了文本对作者的人身攻击都是素质低下的语言暴力。只冲着余秋雨二十年来都不反击这一点,我就十分佩服这个人的涵养,何况他年迈的父亲经历了文革还被现代的语言暴力气死,实在是为余秋雨委屈。
近年来余秋雨只要在公共视界出现就招黑,《文化苦旅》被讥讽为文化的“保险套”,汶川地震时劝灾民先放缓也招黑,国内黑完,国外的异见者黑。如果说研究语言暴力,除了近年的袁姗姗她们,最该采访的就是余秋雨同志了吧。
我从来不站队,只是想尽力公正地表达一些看法。很久以前就慕名读过《文化苦旅》,如今再翻开,很多篇目依然印象深刻,余秋雨的文笔确实是好,情感细腻,文如其名,如同秋雨,清新又满含着忧郁。虽然他过度的情感倾注往往为人诟病,但是确实给我的青年时代带来了深深的感动,《都江堰》、《道士塔》、《莫高窟》、《黄州突围》、《宁古塔》、《风雨天一阁》都是我看过许多遍的名篇。我不觉得这样饱满用力的情感有什么值得黑的地方,我感受到的是一个文人对中国文化的深沉的爱。包括后半部分余先生写巴金、谢晋、黄佐临等名家的散文,无不是满怀崇敬之情,和浓浓的生活气息。我不觉得这样一个谦卑温和的人值得全国上下大肆口诛笔伐。我更不愿意相信大家只是因为秋雨先生的作品长年畅销不衰而嫉妒,这算什么理由?丢人。
批评别人往往是容易的。尤其是贴标签和跟风黑,最是可恶。人首先得学会尊重和包容。当我们反叛传统时,如果犯了矫枉过正的毛病,为反叛而反叛,就得不偿失了。余秋雨文化散文的大规模流行不是偶然现象,是人们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之后,市民知识阶级对高雅文化自然而然的追求。在此前很少有文化类文章能作出这样的成绩,我们本应该高兴。余秋雨本人也是学术大家,他编写的戏剧学教材至今还是学科唯一权威,我相信他绝不是一个仅仅靠煽情来吃文化这碗饭的人。
单单是看一下二十多年来,余秋雨在口诛笔伐之中所做的事情——不用手机,不用电脑,杜绝外界一切诽谤,只用纸笔,亲自游历全球文化遗迹,有时候冒着枪林弹雨,边走边写边邮寄投稿,用一个文人的眼光去打量世界、唤醒人们对文化的那点温情……我觉得就是很值得佩服的。更不要说在文革十年,先生冒着危险在禁封后的图书馆拼命查阅资料编写了至今还是权威的教材。先生对艺术、文字、纸笔的那种热爱是真真切切让我热泪盈眶。
这本书里其实角角落落浸透了作者的委屈,不仅有《宁古塔》里面对文字狱的批判影射文革时期的委屈,更有文革至今实际上一直在延续的“似弱实强”的语言暴力的委屈。如今民众的话语权越来越强大,我们更要掌控自己的思想,为自己的言论负责才对。批评别人往往是容易的。一个健康的社会应该有包容度,不是不允许批评,而是要建立在真正了解的基础上,作有理有据的批评。正如余秋雨先生在文中所说的,我们的社会还缺少西方全民实证主义的训练。我是真的不想要文革二次发生,也是在这里为余秋雨先生没意义地说几句话。
本文由 文言宝 整理,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wenyanbao.com/html/20221226/78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