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范文> 正文

《长恨歌》读后感_1400字

《长恨歌》读后感1400字

第一遍时流言和弄堂的开头两章的大量景物描写差点让我弃书,因为我在等的上海美人却迟迟没有出现。放下几次但又翻开几次,如此反复,但因是此书获得茅盾文学奖,想来是差不到。哪里去最终耐着性子看了下去。 结果一下看下去就出不来了。主角王琦瑶到快第三章才出现,比起我们平日里看的大多数小说,故事线的推进着实有点慢,显得冗长乏味。前两章用了大量篇幅描写上海弄堂和流言蜚语,看似无聊却是奠定了整篇小说基调,没有大上海的宏观、没有大时代的格局,恰恰就是《长恨歌》的精妙所在。

上海女人的心思像旗袍上的一颗颗盘扣一样细致。作者像抽丝一样把那一颗颗浸在繁弦急管灯红酒绿的心一层层剥开,把最深处藏匿的悸动、疑虑、嫉妒、爱恋全部缝在一条金线上,从头密密缝到尾。并不是完全直白的直抒胸臆,而是仔细经营,点到即止,不多不少,给你留下回味和揣摩的念想。

说到底,《长恨歌》的内容并不复杂,就是一个美丽的上海女人和几个男人之间的感情故事。没有玛丽苏的情节,没有山盟海誓生死离别的轰轰烈烈。就像是一个微醺的傍晚,天色将晚,落日把天际染成瑰丽的颜色,你坐在弄堂的一间,一个女人坐在屏风后面,给你娓娓道来那并不漫长的一生。你看不见她的脸,只能看见她穿着绣鞋的足尖,一点一晃,你听得痴了,也看得痴了。落日照进窗子,制造出一片三角形似的光。 虽然是主角,作者花了大笔墨描写,可是我直到落幕都没有读懂王琦瑶。文中不乏对她的外表描写,但我却始终看不清她的脸。王琦瑶的外表是家常的,素淡中透着妩媚的,也永是神秘猜不透的。时而思虑到极点,时而又抛开一切不管不顾,时而事故老练,时而又是少女的一颗真心。 我不懂她何以对大她二十几岁的李主任怀着一种作为妻子的笃定与安稳,十九岁,少女最开始的美丽时光全部凝固在囚禁金丝雀的爱丽丝公寓里,又和李主任一起死在那架从北平飞往上海的飞机上;我不懂她何以对一个各方面都挺优秀对她又死心塌地的程先生永远保持着无法跨越的距离:“相纸上的影像从无到有,由浅至深,就好像王琦瑶在向他走来,他竟感到了心痛。”,程先生一辈子都没能等到王琦瑶,他的王琦瑶永远只活在相纸里,活在照相馆里沉默黑暗的显影室里。 我不喜欢后来的康明逊、萨沙、老克腊,说是渣男也不过分。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无奈,谁对谁错很多时候不是一句话可以评判的。他们是王琦瑶生命中片刻驻足又匆匆前行的路人,而王琦瑶也必是他们心头擦不去的一抹红——至于是蚊子血还是朱砂痣,倒也没那么重要了。 王晓波说:“似水流年是一个人所有的一切,只有这个东西,才真正归你所有。其余的一切都是片刻的欢愉和不幸,转眼间也就跑到似水流年那里去了。”王琦瑶大概是一个追求“片刻”的人,欢愉也好,不幸也罢,她都受着——也只能受着。就如同书里写的一样,她最初在片场看见那个死去的女人就昭示着她最终的结局。她在临死前想到最开始的地方,脑子里像翻书一样哗啦啦从封底翻到封面,一下子看遍她所有的“似水流年”:她没有爱过不太爱的人,也没有做过太遗憾的事。上海淑媛的照片,三小姐的光环,爱丽丝公寓里层叠的窗幔,平安里升起的壁炉,永远不过时的衣服,散不了场的舞会……假若王琦瑶的流年是水,那必定也是沾着脂粉气的,还映着旧上海的灯光。

王琦瑶的戛然而止,悲与爱的绵绵无期,恨的长相厮守,《长恨歌》就是这样的一曲长恨哀歌,长恨的爱情,王琦瑶的爱情,旧上海的爱情。

本文由 文言宝 整理,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wenyanbao.com/html/20221226/7846.html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