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囚鸟》读后感1700字
要心平气和?
战争作为一个凉薄的词汇,有人死,就有人生。作为二战后最强大的国家之一的美国,战争中的机智表现令其在经济上得到了迅猛增长,国际地位的提升以及国际环境的稳定都让美国在这个时期很大程度上扩大了自己的经济市场与国际实力。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垄断资本、掠夺外国资源、倾销过剩商品,是美国经济增长的常用手段。到七十年代,由于前期积累的资本主义经济矛盾,美国发生了严重的经济危机,以及之后的滞胀期。在这个阶段里,大量人民失业,流离失所,美国经济遭遇了空前危机。而在这段时期里,垄断组织与资本逐渐增加,演变为这些幕后垄断财团们渐渐开始操控国家的经济命脉,控制国家政治领域,从而控制整个美国人民的生活,由此,垄断资本与政治达到了空前紧密结合。《囚鸟》讲述的就是这样的一个时期。
破碎式的剧情一直以来都是冯内古特的写作特点,在这本《囚鸟》里这种特点被描绘得淋漓尽致。每一章节剧情都呈现碎片化模式,前篇登场的人物,在下几个剧情里才会与它前后衔接、呼应。这种颠倒式的小说风格对于冯内古特之前固定的小说结构来说是一种新的突破,怪不得村上春树要感叹“还有这样的小说啊”,对于读者来说,这也是一个严肃的挑战。虚拟人物与现实的挂钩也是他最大的特点,将虚拟与自传相互结合,将现实故事采用这种方式道出,让人有种荒唐的真实。
书中的瓦尔特是一个忠于国家,忠于政府的政府人员,却被无辜牵扯入“水门事件”中,以致被囚禁入狱。后来与玛丽凯瑟琳,这个拉姆杰克集团的控股人一起期待着改变这个如“庞大的经济机器毫无目的地在制造这种褴褛的大军”的国家。玛丽凯瑟琳说“大家都会有好日子过了,我一直有预感,事情最后终会这样解决的。一切都会顺利解决的。”她对于这个破碎的国家仍然有着最完美的期待,可最后玛丽死去,瓦尔特再次被入狱。也许正因为这个破碎化的国家,所以剧情才会呈现破碎化。这场希望——救赎——最后绝望的自我救赎最后全部破灭。“好人总是在进监狱。”玛丽这句无意识的话道出了当时的现实社会——渴望改变社会的人被囚禁,被枪杀,这是个何等令人绝望的国家,所以这也不难理解为何冯内古特人生最后要写《没有国家的人》这本书,至此我们才明白了囚鸟的故事。
在这本书中,大量的冯内古特式短句交替出现,前后呼应。这些短句在高涨、幽默的剧情下如一盆冷水般肆意浇灭了瓦尔特的,将人物与作者的讽刺与愤怒描写得隐晦而热烈。在这些短句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也许是那出现了五次的五个字:“要心平气和”。
第一次出现是对官员们自称出身哈佛却感觉不出哈佛气质,名不副实的丑陋行径的讽刺;第二次是对自己的失望,得不到自己孩子的认可与期待;第三次是得不到上司赏识以及对那些没有能力却得到了更好待遇的同僚的愤怒;第四次是对自我的安慰;最后一次是对荒唐的有钱人的嘲讽。每一次都能在冷漠中感受到一丝强烈的讥讽与愤怒之情,那些无声的控诉那么强烈,对这个国家以及对这个国家的统治者,感受到的只有无名的厌恶与痛恨。
瓦尔特说,“我从来没有拿我自己的生命,或者舒服的生活,为人类冒过风险。我真可耻。”是真的觉得可耻吗?不,是对那些统治者的嘲讽,冯内古特如此严肃而幽默地质问他们,你们不觉得可耻吗?那些来到这个“希望的国土”,渴望生存,得到救赎的人们,你们却暗中操作,萨柯,樊才蒂就是最好的例子,这些来寻找希望,兢兢业业的人们,最后却因无政府私生子的潜在罪名被马萨诸塞州那所谓最有智慧的人判死刑。在这个绝望的国度里行尸走肉地活着,作者的悲切之声如此强烈与恳切。可是人们却执迷不悟。如书里被二次入狱的卡洛·迪桑柴博士依然无悔地对瓦尔特说“不论咱们的国家让你受了什么罪,它仍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国家。”何等盲目,令人悲哀。
因此最后瓦尔特才会说“你们知道咱们这个星球最后会因什么而灭亡吗?是完全缺乏严肃的态度,大家都对正在发生的事情,将要发生的事情,或者我们当初是怎样陷入这一团糟的,都已不再关心。”这才道出了这个时期美国社会的残忍现状,早已习以为常,仍要行尸走肉地活着,如此,只能愤怒又无奈地说,要心平气和。
本文由 文言宝 整理,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wenyanbao.com/html/20221227/78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