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范文> 正文

《明朝那些事儿(全集)》读后感_1900字

《明朝那些事儿(全集)》读后感1900字

第一次看完这套书是读研期间,在电脑上看的,看到错别字还修改过来,不认识的字词会在后面标注,全套七本,几百万字,但作者写的通俗易懂,读来并无障碍,加上很多历史人物耳熟能详,往往读着读着跳出一个如雷贯耳的名字或事件,有一种他乡遇故知的亲切感。
在这漫长的文字之旅中,虽然路上行人众多,且都是王侯将相,但看多了也沦为路人甲了,几个旷古烁今的人物八成看书之前就知道。这套书给我的感觉是,看着很爽,看完就忘。由于是第二遍阅读,我很想记住一些东西,于是做笔录、摘抄、给人物列表格,发现有点错综复杂,一个人物经常牵扯出很多人物,或者本以为两个八竿子打不着的人物,查一下生辰八字,竟是同朝为官的同事,难怪会有连坐,真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索性不记,反正不考。
看史书,尤其所谓的正史,最应该时刻提醒自己,这未必是真的,而看一些野史传说或文学演义,则要提醒自己,这很可能是真的。原因很简单,看历史就是看自己。
事实往往令人迷惑,而谣言经常揭露真相。——《
只不过谣言总是无法得到证实,全靠听者把握分辨。作者在某谈话节目中也说过,从历史中得到的最大经验教训就是没有得到任何经验教训。所以,关于这本书的读后感到此为止。接下来,我要说一件很奇怪的事。
(一)
这套书看完就忘,但除了结尾。一部书、一部电影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结尾是否震撼。
这套书的结尾讲了徐宏祖的故事,还引用了食指的《相信未来》,然后,我觉得少了点什么,第一次看时,我记得结尾还讲了李自成攻陷北京,占了紫禁城,后又被清军赶走,追得全国跑路,最后躲进山里,生死一线,前途未卜;还提到李自成有几个很厉害的贴身侍卫起了分歧;似乎还提到了高圆圆。这次看完,这些都不见了,虽然我承认他们更像野史的内容。
某个事物给人留下印记,时过境迁,这种印记会被加工,变成只属于你的记忆,如果再见到该事物,眼睛之外,记忆也会成为观察者,重合的部分会更加清晰,不同的部分则会更加模糊,而不是消失。
食指的《相信未来》还在,于是变得更加清晰,没了李自成的部分,因此变得更加模糊。想着这些书都已出版成为畅销书,作者应该是没有删减,那就是我的记忆出现错位,于是看完后给我留下了一个“悬案”。
(二)
小时候,我家的一个古老桌子的抽屉里,一本面目全非的书不知道在那里躺了多久,A5大小装订,别说书皮,前几页可能都不见了,在那个读书难为无片纸可读的年代,我读书的数量取决于我家的钱是买米还是买书的博弈。我爱惜地抹平每一页书角,可能还撕掉了粘有糖果的书页,从还算字迹清晰的地方看起,那是一本什么书,有什么内容,我已经完全不记得了。
我固执地认为,很多不记得的东西依然有其价值。正如我早就忘了学骑自行车的过程,但随时跨上去便能运转如飞。
(三)
上周日下午,因为看了一本书,而让它在众多百无聊赖的周末中脱颖而出。这本书是金庸的《雪山飞狐》,之前没读过金庸,我也不爱看电视剧,所以除了电视上《神雕侠侣》《笑傲江湖》《射雕英雄传》的少部分剧集外其他都没看过,看这本书纯粹是因为那天下午非常困还不想睡。在书城页面划拉,看到《金庸全集》,只能免费看一部分,于是我打算搜单本的,按照金庸排的顺序看吧,不过我把“飞雪连天射白鹿”中的“飞”误认为是《雪山飞狐》,后来知道是《飞狐外传》,但从字面意思理解,也理应先看《雪山飞狐》。
看着看着我觉得哪里不对,不,应该说太对了。因为我终于想起来,小时候我看的那本破败不堪、少了前几页的书,正是《雪山飞狐》,这种记忆的呼应简直是一呼百应。
而《雪山飞狐》里讲了李自成兵败被困,贴身侍卫反目的故事。
捋一捋,我在那天下午看《雪山飞狐》之前,脑子里把小时候看这本书的记忆,嫁接给了读研时看的《明朝那些事儿》的结尾,由此造成了第二遍看到结尾时的记忆错位。
无法解释,冥冥之中,我在上周日的下午看了《雪山飞狐》,得以解开这一“悬案”!
如果上周日的下午我没有很困且不想睡,就不会想到去找一本容易读的书,当时我正在读易中天的中华史;如果最初看到的《金庸全集》是免费的或者边看边付费类型,我看的将是《射雕英雄传》,我已经看完了前面的插图并决定读下去;如果我没有记错“飞雪连天射白鹿”中的“飞”指的是《飞狐外传》,也不会先看《雪山飞狐》;退一步讲,如果没有读研时通读《明朝那些事儿》,又在前段时间重读这本书,也不会有这种独特的感受;退一万步讲,如果小时候介意那本书的肮脏丑陋而无视它,更不会有现在的呼应。
一段记忆,竟然可以潜伏几十年,在七拼八凑的许多偶然因素的作用下,再次熠熠生辉。

本文由 文言宝 整理,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wenyanbao.com/html/20221227/7971.html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