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范文> 正文

《曾国藩传:做人做事之道》读后感_1900字

《曾国藩传:做人做事之道》读后感1900字

读书分享:《曾国藩传》作者:何国松。
读完这本书,第一感觉就是曾国藩这辈子真的挺难的。曾国藩是幸运的,出生于书香门第,家里对他教育很重视。曾国藩又是不幸的,生在晚清这样的乱世,其实最让人难受的不是他跟太平军交战失利几次投水自尽,而是朝廷对他的不信任和后来攻捻军时李鸿章的掣肘。处理扬州教案和天津教案,身负百姓的怨恨,洋人的枪炮,朝廷的软弱,曾国藩真的是太难了。
我觉得读曾国藩,首先就是要学他或者说整个家族的这种韧劲,可以说几代人培养了一个曾国藩,书香传家做为这个家的传统。曾国藩几次落榜却不灰心,没有放弃希望,每一次落榜都是一次经历,都是一次成长,百折不回。
曾国藩的祖父曾玉屏,从一个纨绔子弟,到三十五岁认识到一句话“大以不学为耻。”
曾国藩立志,嗣后每日点十页,间断就是不孝。
曾国藩一生继承了他母亲刚强的性格,敢于与困难周旋,有股冲天的倔强劲儿。直到晚年,他仍说:“‘倔强’二字却不可少,功业文章,皆须此二字贯注其中,皆从此二字做出。”
曾麟书深受曾家“不学为耻”的家风影响,一辈子都在“发愤攻读”,曾国藩从小就有很高的志向,无论读书还是做事,都有一股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倔劲,这与他父亲的教导有关。
曾国藩认为,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曾国藩能够体察到绿营兵的陋习,所以他才重新招募组建了湘军,提出了很多条件,但最重要的是政治思想觉悟。只要被他认为“有忠义血性”者,不论营弁、营兵、书生,都可录用。
曾国藩懂得恩威并重的道理。他认为带兵之法,用恩莫如仁,用威莫如礼。
吴文镕的死对曾国藩打击更甚,吴文镕身任湖广总督,既是曾国藩的老师,又是他强有力的后台。若吴文镕仍在,处处有人帮他说话,或许不至陷入后来那样的政治困境。可见,曾国藩坚持不轻易出省作战的方针虽然使他赢得了充分的准备时间,为其后的军事胜利打下了基础,但同时也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判断一个人在历史上的功罪,是要看他在当时条件下,所作所为是推动还是阻挠社会进步,或虽未能推动,但却阻止了社会的倒退,也可以称作是功臣;只有阻碍社会进步,甚至将社会拉向倒退者,才是罪人。
崇祯亡国,一大原因在于其刚愎自用、多疑好杀的个性。而咸丰虽然也很自负,但在用人上有耐心,尚宽容,故能得臣下效力,最终没有亡国。
老庄则主张以柔克刚、以弱胜强,“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江河所以为百谷之王者,以其善下”。下反而是王,弱反而能强,柔则是至刚。把老子的言论对比自己过去的行事,他发觉自己处处直截了当,用的是儒家的至诚和法家的强权,表面上痛快干脆,似乎是强者,结果处处碰壁,实质上是失败,是弱者。
重新出山之后,一个新的曾国藩出现了。当年那个稍显刚愎而呆板的曾国藩不见了,现在的曾国藩,是阅尽千帆,始终能保持坚韧之心的曾国藩,是一个既有原则性,又具灵活性的政治家。
李鸿章和曾国藩,师生之间,明争暗斗,虽然没有闹到决裂的地步,但紧紧捆住了曾国藩的手脚,使他放不开手去自由地指挥攻捻战争。这是国藩打捻失败的重要原因。淮系集团得势,湘系集团失势,这也是一个关键。
自四十岁以后,曾国藩就开始为自己构建想象中的美好生活了,在曾国藩想象的生活中,他应该住在这样一个地方:山数峰,田数顷,水一溪,瀑十丈,树千株,竹万个,主人携书千卷,童子一人,琴一张,酒一瓮……这样的情景,是曾国藩早年所读的桐城派戴名世的文章中提及的。
从某种程度上,曾国藩之所以有巨大的成就,在很多事情上决策正确,并且能在晚清之际,在文化和政治上成为巨擘,这跟曾国藩拥有一支精明能干的智囊团有关。
曾国藩招揽人才:广收、慎用、勤教、严绳。
家勤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众不贫贱。
扬州教案,痛定思痛之后,曾国藩得出一个结论:弱国无外交。身为朝廷大臣,他再也不想跟洋人打交道了,国弱势衰,根本无法据理力争。身为国家重臣,外交无力,曾国藩觉得郁闷极了。
生活在夹缝中的人,要么从夹缝中冲出去,重新寻找自己的天地,要么四面碰壁、四面讨好,而最后什么也得不到。
初生牛犊不怕虎。这种朝气锐气是极其难能可贵的。不幸的是,古往今来,许许多多富有天才的少年,他们卓越的见识,常常被居高位掌大权的老资格们,轻易地以“狂妄”“浅薄”而加以否定,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导致数不清的天才埋没、卓识冷落的人才悲剧。曾国藩经常以此自诫。
天下无现成之人才,亦无生知之卓识,大抵由勉强磨练而出耳。
曾国藩遗嘱:一曰慎独则心安。二曰主敬则身强。三曰求仁则人悦。四曰习劳则神钦。

本文由 文言宝 整理,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wenyanbao.com/html/20221227/8038.html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