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革新》读后感4000字
读完《大宋革新》,思绪万千。从小听《岳飞传》,留下深刻的印象:皇帝昏庸,奸臣当道,忠良报国无门!
然而,大宋不是简单的这个样子。先说文化:
赵宋与李唐大不相同,不但政权是新的,制度是新的,文化是新的,生活是新的,就连首都也是新的。过去的京城不是长安便是洛阳,宋却先是开封,后是杭州。
最熟悉都市生活的,是柳永。有井水的地方,就有人唱柳永的歌谣。所谓“有井水的地方”就是市井。因为在没有专门商业区的聚落时代,货物常常是在公用水井旁边买卖的。后来聚落发展为城市,有了街道和商铺,井也仍然存在,甚至成为市中心。中国古代的市民却没有那么简单。他们在历史上更为常见的称谓,甚至不是“市民”,而是“市人”。
市井文化的兴起,已势不可当。
再说制度:
从理论上讲,一个农家子弟只要肯读书,便有可能由布衣而卿相,顷刻之间改变个人和家族的命运,正所谓“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王安石变法以后,儒家经学成为官方唯一指定内容,大门终于向所有人敞开。
宋代皇帝之尊重读书人,也可谓前越汉唐,后逾明清。
读书人有了出头之日,由此可见一斑
正如王安石所说:却忆金明池上路,红裙争看绿衣郎。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也不形成于汉,在宋。事实上,官僚政治的真正成熟正是在宋代。
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凭借军事政变夺取政权的赵宋官家也终于意识到,最靠谱的,是由儒家思想武装起来,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的文官。作为个人,他们既没有雄厚的社会基础,也没有强大的军事力量,根本就造不了反;而儒家忠君爱国的主张,又让他们不生此念,不作此想。说得直白一点,科举官员并不想黄袍加身,只想永保富贵,而他们的青云直上和飞黄腾达,又只有君临天下的皇帝能够给予。宋代大兴科举,原因恐怕就在这里。
意义之一是保证了帝国的长治久安,从宋开始便不再有国家分裂的局面。
其次是促进了科技进步和文化繁荣,尤其是图书出版业兴旺发达。
更重要的,是真正形成了士大夫阶层。
士大夫以天下为己任,赵官家以士人为臂膀,这是开明的专制,也是聪明的专制。
士大夫以天下为己任,赵官家以士人为臂膀,共治天下的共识就这样达成。这是开明的专制,也是聪明的专制。明清两代放弃开明专制,选择君主独裁,中华文明就开始走下坡路。
三说庄园:
宋代庄园兴旺发达,原因何在?户籍制度,经济政策,市场需求。
这样一种放任宽容,也是前所未有的。之前历朝历代的土地政策,是强调国有,抑制兼并;宋则是承认私有,不抑兼并,还把私人占有视为藏富于民和为国守财。
实际上,也只有规模宏大、从事多种经营的庄园,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
由此想到,是不是国家也可以办农庄?
四说城市:
唐代京城是封闭型的,宫城和皇城之外划分为住宅区和商业区,前者叫坊,后者叫市。市是市,坊是坊,不相混杂,只不过长安的市分东西,洛阳的分南北。市和坊也都有门禁。住宅区早上开门晚上关闭,商业区则日中击鼓开市,日落鸣钲(读如征,金属乐器)打烊。[插图]长安和洛阳的夜晚静悄悄。
到了宋代,情况就变了。开封城内,便既有上半夜营业的夜市,也有下半夜营业的鬼市。夜市在州桥,专卖各种吃食;鬼市在东十字大街拐角处茶馆,除了,也卖衣服之类。
到仁宗时期,封闭型的坊市制便彻底崩溃,代之而起的是开放型的街市制。住宅区与商业区连成一片,商家纷纷沿街设店摆摊。宵禁根本无法实行,夜市也就合法,难怪可以“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了。[插图]这是重大转变。因为没有了宵禁,才会有夜生活;有了夜生活,才会有烟火气。原本壁垒森严,作为政治中心而存在的城堡,也才变成了世俗的、市井的、人间的城市。或者说,消费型商业城市。
看过这段历史,才真正理解《清明上河图》的价值!
正如我们在《清明上河图》所见,汴梁弥漫着浓浓的商业气息。小饭店的桌椅板凳摆到了路边,木结构的房屋窗户比墙还大。阳光和叫卖声透过竹帘传进室内,看热闹和讲价钱的人比比皆是,货车和驼队则忙进忙出。
这实在已经是相当现代和文明的城市。开明的政策,良好的管理,使大宋成为当时全世界城市最多也最大的帝国。早在太宗皇帝时期,开封便已是驻军数十万、居民上百万的特大城市。南宋临时首都杭州,人口则应该在六十万到一百万之间。其余如成都、苏州,北宋时的洛阳,南宋时的建康(今南京市)和泉州,人口都在五十万以上。这时欧洲的大城市,一般都还不到十万人。
鄂州城外的南草市,并不是政府主导的经济开发区,而是民间自发建立的自由市场,所以才叫草市。一个官本位的王朝,却能如此宽容善待商品经济和自由贸易,不能不让人刮目相看。
城市不设宵禁,农村不抑兼并,正是宋代经济政策与唐不同的紧要之处。官方管制放松,民间资本和创新能力便活力自现。国内市场的繁荣,并非没有原因。
五说海外贸易:
从海外传入并且深刻影响了中国人生活的,远远不止折扇。最重要的当然是农产品,比如绿豆和西瓜。绿豆是北宋时期从印度引进的,吃到西瓜则要拜回纥、契丹或女真所赐。这在当时是稀罕物。直到元代,农学家王祯还以“醍醐灌顶,甘露洒心”来形容吃西瓜的感觉,南宋文天祥更是这样赞美西瓜:千点红樱桃,一团黄水晶。
汉代从乌兹别克斯坦引进的葡萄,原产波斯的石榴。巴西的菠萝和北美的草莓,则要到明代才传入中国。来得最晚的是欧洲的苹果,1871年引入山东烟台,
对外贸易便只好走海路。海上丝绸之路成为主通道,由此诞生了一系列沿海明星城市。明星城市从北到南,主要包括治所在今山东省蓬莱市的登州,山东省胶州市的密州,江苏省连云港的海州,浙江省嘉兴市的秀州,浙江省绍兴市的越州,以及浙江省的台州和温州,福建省的福州,广东省的潮州。但最重要的,除南宋临时首都杭州,便是现在叫作宁波的明州,以及福建的泉州和广东的广州,它们是宋代海外贸易的三大巨星。
优惠的政策,良好的服务,开明的管理,使大宋成为当时世界的海洋贸易大国。路线则主要有两条,一条从泉州或广州出发到达南亚次大陆和东南亚各国,或者经由印度洋直至阿拉伯各国,甚至远到埃及、索马里和坦桑尼亚;另一条则是从登州、密州和明州出发,前往高丽和日本。
,宋代知识界远非人们普遍想象的那样迂腐,统治集团更是历朝历代中最有商业头脑的。
士农工商的界限荡然无存。过去,士人的子孙世代都是士人;此后,则商人的子孙才能为仕——简直是颠覆性的变化。
六说科学技术:
指南针是宋代的发明。
航运发达的原因之一,是帝国的经济中心南移,富庶的江南地区成为大粮仓和经济作物的供应基地。这里面同样有科学技术的贡献,并体现出劳动人民的智慧,包括:在滨水之处修筑堤坝开垦圩田(圩读如围);引水上山,第一次出现了梯田;发明了插秧用的秧马和中耕用的云荡等新农具;从越南引进了占城稻,自己也培育出优良稻种;大面积推广冬麦和晚稻两熟制;在南方和四川种植茶树、甘蔗、荔枝等经济作物;养蚕种麻的同时,棉花栽培区逐渐扩大,等等。[插图]
宋代的物流快递!
有行,有纲,有邮传,还有浩荡的船队和车队,全国性的商业网络就建立起来了。
宋代就有保护知识产权的制度!
苏轼抱怨刻印他的文集中掺有别人的文章,朱熹的作品则被建阳书商盗了版。好在当时政府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很大,书商被绳之以法,私刻的书版也被销毁,尽管那麻沙本的盗版书早已覆盖全国。
七说商业奇观:
两宋商人的地位,也是历朝历代最高的。商人不得骑马坐轿穿丝绸,商人子孙不得参加科举出任官员的规定,在宋代统统不再执行。就连一个开肉铺的屠户,只要生意做得好,也能被尊为“大官人”。
八说对外关系,大家听书听多了,小说演义与正史有差别,有空看看,我不敢多说。
最后想说,从狄青蒙冤,我对欧阳修之类所谓文豪,嗤之以鼻!
凭此,欧阳修小人也
狠下毒手的是欧阳修。
七月六日,时任翰林学士的欧阳修上万言书,一口咬定发生水灾是因为让狄青担任了枢密使。逻辑是:水和武将在阴阳五行中都属阴。那么,招来水灾的如果不是狄青,又能是谁?更何况水灾年年都有,却从来没有冲破国门,淹没首都的。如果不是上天在发出警告,请问又能是什么?
这样的逻辑,实在荒唐透顶。何况就算成立,落实到具体人选也未必就是狄青呀!请问狄青有错误吗?没有。是坏人吗?不是。然而欧阳修却说,唯其如此,才更可怕,因为不会有人想到要防范他,就连狄青自己都想不到。
奇怪,狄青自己都没有恶意,又岂能作恶?
欧阳修的解释是:小人作大恶,未必都出于本心。狄青难免作乱,则由于他是军人。军人都是小人。小人一旦大权在握,想不谋反都不可能。就算他自己不想,手下将士也会一拥而上。这叫什么呢?这就叫“伏藏之祸”。[插图]
好一个“伏藏之祸”,简直就是莫须有。
如此舞文弄墨,狄青只能躺着中枪。仁宗迫于压力,也只好解除他枢密使的职务,外调出京。狄青想不通,到中书省找宰相文彦博问个究竟。没想到文彦博两眼直瞪瞪地看着他说:什么原因都没有,就是朝廷怀疑你!
本文由 文言宝 整理,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wenyanbao.com/html/20221227/80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