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苑奇葩:历史文人那些事儿》读后感1300字
文人是什么?
如果你沉迷电视网络上狂轰滥炸的网文小说电视剧,听到这句话,你第一时间想到的可能是衣袂飘然、轻摇纸扇嘴角含笑眉目如画的如玉佳公子,吟诗作赋一派风流。
如果你玩游戏到不分日夜沉迷排位,那八成,听到这句话,你会想到一手葫芦一手剑,半是侠客半是仙的“刺客”李白,张狂肆意,言辞犀利。
又或者你曾经在求学生涯中遇见过这样的人:上同样的学,他能根据课本举一反三出口成章,从小饱读四书五经,发的朋友圈抒情用典写首诗,你连看都看不懂。这样的人,让你除了望而兴叹,只能感觉高不可攀。
如果是这样,那么你可以读一读这本书。
首先说一说它的缺点。
坦白讲,它的内容并不新奇,所选的是一些在高中课本上就能翻到名字的普通文人,甚至他们的事例你也听过一二;
作者模仿类似《明朝那些事儿》的口气,但是一是史料太少,二是气度不足,大局虽有,但给人的震撼感并不算特别强烈,基本不会出现让你读了为之一震的情况;
大抵是出版时间太长,作者引用的一些当时的热点新闻时效性已经不强,“我爸是李刚”之类的事件热度早就消退,如果对之前的新闻关注度不高或者记忆模糊,类比论述就会不那么贴近人心。
当然,它的优点也同样明显。
故事简短。每个单独的文人所占的篇幅都不长,短短几页,非常适合静不下心或者碎片时间阅读。
文风轻松有力。观点虽不新颖,但是力度足够一品,也不会产生晦涩的情况。
苏轼背地里有没有画圈圈诅咒陈公弼我不知道,但发了牢骚是肯定的,瞧瞧,苏轼在《客位假寐》一诗立马留下了几句证据:同僚不解事,愠色见髯须。虽无性命忧,且复忍须臾。
叙述的部分有一点纪录片式缓缓道来的味道:
翻开中国历史,我们幸运地发现,北宋不缺乏一个皇帝钦点的新科状元,北宋缺的是柳永这样的一代词人,宋仁宗只是跟柳永开了一个不大不笑的玩笑,柳永却跟中华文化历史开了个不轻不重的先河,让宋词为中华文化增添了异彩,哪怕这个异彩是被成就的。
例子典型。如果未曾接触这方面的内容,这本书读起来并不会让你觉得云里雾绕;如果你本身对这些人略知一二,通过这么一篇文章纵览一遍他的一生,也会对这些作为独立个体的“文人”有一个更全面的认知。
自苏轼的这首《水调歌头·中秋》问世后,九百多年来,人们仍然众口一词,前人咏月诗词几可尽废,尚无后人可与媲美。
当然,我个人认为这篇文章比较适合对文学/古代文化有所偏好的学生,或者是年龄稍大些忙于生活学习对这些了解比较少的人,这本书的内容大体属于文学常识,无论什么年纪,多看点书总没有坏处。
语句中肯,不像大多网络读物过于肤浅追求博人一笑、又或者是索然无味的心灵鸡汤,也不像大部头让人没有读下去的欲望这点从每章的标题也可以看出来,算得上风骨自成。
要知道,墙头草也有根。 阮籍的慧根就在黑白分明的眼睛里。 用青眼清醒地欣赏着正义,用白眼佯醉地俯看天下。
“举觞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树临风前。”诸如此类的小典故引用的算得上恰到好处。
可能是销售的原因,这本书的名字起得招摇了一些,本以为是本类似《开元天宝遗事》的文人段子集,讲讲什么王安石不洗脸啊、王守仁怼小人啊,不过耐心看完,倒也是意外之喜。
最后,如果你现在无所事事,那么,这本书值得你花个一两个小时,安静地把它看完。
本文由 文言宝 整理,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wenyanbao.com/html/20221227/80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