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苦旅(新版)》读后感1900字
“据说那个老版本曾经成为很多华人家庭三代人共同的灯下话题,那么,这个新版本也许会承担起同样的差事。时间和文字在一个个老庭院里厮磨,这是文化存在的极温暖方式。千般荒凉,以此为梦;万里蹀躞,以此为归。 ”这是秋雨老师在小叙里所言,也让我不禁感慨,好的文字,真的是经历过时光的打磨,才会被时间所认可,并经岁月而流传。在这里,我为大家分享的也是便是这样的一本书,秋雨老师的《文化苦旅》。
秋雨老师先从家乡的牌坊写起。家乡是每个人的故土,她给你的影响在你的血液里流淌,此生无论走到哪里,都带着她的烙印,又在你失意时,给你以安慰。家乡的石匠将小学的门仔细雕琢,胜过他建造过的任何一座牌坊,这也正表现出,家乡的人们以欢欣的姿态,接受知识的到来。而家乡来的女老师,更是受到了热情的欢迎,她们在乡村里洒下知识传递文化,也在乡村里收获爱戴创造价值。
从家乡走出来,秋雨老师又带我们走过祖国大地上的文化遗迹。从都江堰到道士塔,从莫高窟到沙泉,从阳关到喀什,从杭州到黄州,从避暑山庄到宁古塔,将东坡先生 李冰父子 司马迁 沈括 康熙 乾隆 马可波罗他们的故事娓娓道来,但提到的更多的,是历史上无名的小人物,他们对历史文化的深深影响,却深不可测。阅读时,我曾对那些盗走莫高窟文物的人万分痛恨,但看到那些存在国内,被监守自盗的国人毁坏时,又对自己的同胞感到痛心,为丢失的文物痛苦,更为国人的愚昧与国家的落后而悲哀。
最让我记忆深刻的,是太出色、太响亮的东坡先生,能把四周的笔墨比得十分寒碜,能把同代的文人比得有点狼狈的东坡先生。他的才华引起一部分人酸溜溜的嫉恨,然后被你一拳我一脚地糟践。在这场可耻的围攻中,一些品格低劣的文人充当了急先锋。 而这些文人中,也有沈括。
流放到黄州的先生,写了一封信给友人,信中说,
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屦,放浪山水间,与樵渔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辄自喜渐不为人识。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自幸庶几免矣。
我读这段话时和秋雨老师一样,十分震动, “谁都知道苏东坡这个平素乐呵呵的大名人是有很多很多朋友的。日复一日的应酬,连篇累牍的唱和,几乎成了他生活的基本内容,他一半是为朋友们活着。但是,一旦出事,朋友们不仅不来信,而且也不回信了。
他们都知道苏东坡是被冤屈的,现在事情大体已经过去,却仍然不愿意写一两句哪怕是问候起居的安慰话。苏东坡那一封封用美妙绝伦、光照中国书法史的笔墨写成的信,千辛万苦地从黄州带出去,却换不回一丁点儿友谊的信息。
我相信这些朋友都不是坏人,但正因为不是坏人,更让我深长地叹息。
总而言之,原来的世界已在身边轰然消失,于是一代名士也就混迹于樵夫渔民间不被人认识。原本这很可能换来轻松,但他又觉得远处仍有无数双眼睛注视着自己,只能在寂寞中惶恐。即使这封无关宏旨的信,他也特别注明不要给别人看。
日常生活,在家人接来之前,大多是白天睡觉,晚上一个人出去溜达;见到淡淡的土酒也喝一杯,但绝不喝多,怕醉后失言。
他真的害怕了吗?也是也不是。他怕的是麻烦,而绝不怕大义凛然地为道义、为百姓,甚至为朝廷、为皇帝捐躯。他经过“乌台诗案”已经明白,一个人蒙受了诬陷即便是死也死不出一个道理来。
你找不到慷慨陈词的目标,你抓不住从容赴死的理由。你想做个义无反顾的英雄,不知怎么一来把你打扮成了小丑;你想做个坚贞不屈的烈士,闹来闹去却成了一个深深忏悔的俘虏。 ”
秋雨老师的娓娓叙述,让我不禁感慨,在这世上,将人仅仅以好坏而分,是彻底的错误。锦上添花的人太多,而雪中送炭的人寥寥无几,正因如此,才更显珍贵。秋雨老师走过了文革,又在世纪之交被迫害,何罪也?和东坡先生一样,独名太高也。“文明可能产生于野蛮,却绝不喜欢野蛮。我们能熬过苦难,却绝不赞美苦难。我们不害怕迫害,却绝不肯定迫害。 ”和流放宁古塔的文人一样,他们可以在生死存亡线的边缘上吟诗作赋,可以用自己的一点温暖去化开别人心头的冰雪,继而可以用屈辱之身去点燃文明的火种。为了文化和文明,可以不顾物欲利益,不顾功利得失,义无反顾,一代又一代。
从古人,秋雨先生又提笔写到了他身边的人。谢晋导演 巴金先生 黄佐临先生 父亲和母亲。
谢晋导演身上的文人风骨,萧伯纳给黄佐临先生最后的赠言“起来,中国!东方世界的未来是你们的。 ”,父亲被文革迫害时的惨痛记忆,母亲的追悼会,还有最后一篇,写给笔,也是写给秋雨老师自己的章篇,都会让人眼眶湿润,也正是对秋雨老师“千般荒凉,以此为梦;万里蹀躞,以此为归”最好的阐释。
本文由 文言宝 整理,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wenyanbao.com/html/20221227/81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