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说话:新鲜有趣的话术精进技巧》读后感2300字
好好说话:新鲜有趣的话术精进技巧
马东出品 马薇薇 黄执中 周玄毅等著
10个想法
◆ 说话的底气来自实力
>> 之所以有人抱怨“干得好不如说得好”,之所以企业越来越强调当众表达力,之所以创业者越来越注重个人魅力和演讲的功夫,不是因为做事不重要,而是因为在大家能干的活越来越趋同的时候,说话变得更加重要。
◆ 每句话,都是权力的游戏
>> 常见的五种说话场景里,权力的大致关系如图1所示:[插图]图1 说话是权力的游戏演讲——权力的形成(吸引、聚焦与引导)沟通——权力的流动(避免冲撞与协调转向)说服——权力在对方(无权的一方要改变有权的一方)谈判——权力在双方(双方要合作,才能解决问题)辩论——权力在他方(双方无权决定胜负,通常由中立第三方裁决)
◆ 搜集情报的便捷方式
>> 所谓的谈判高手也没有什么超能力,他们只是通过一些看似无关痛痒的小问题迂回地得到了他们想要的结果。我们今天就来分析几类常见的句型。第一类:“您是怎么知道我们的?”首先要明确一个观念:信息的来源很可能比信息本身更重要。比如,餐厅给顾客提供的问卷调查里,经常有一项:“你是从哪里知道我们这家店的?”这里的选项可能包括广告、传单、朋友推荐、杂志报道等,而由顾客勾选的比例就可以判断出对这家餐厅而言,有哪些广告投放是有效果的,有哪些杂志采访是无意义的,又有哪些群体是在背后为自己做口碑的。再举个例子,经常有人邀请黄执中去做企业内部的培训。寒暄客气之余,黄老师总会貌似闲聊地问一句:“嗯,感谢您的邀请,但我很好奇,你们是怎么知道我这些课的呢?”有时候,对方的回答是:“因为我们上网查了一下,见到了您在××的演讲,觉得很好,所以特别来邀请您。”由此,执中就可以知道他之前在哪些地方的口碑能产生什么样的效果,也能就此判断出对方目前所得到的印象是什么。而如果对方的答复是:“因为我们有个领导之前在××参加过黄老师的讲座,觉得收获很大,所以回来后希望可以在公司内部也办一场,让我们也参与一下。”此时,执中就可以知道这次的邀请基本上是上级交办,对方有必须谈成的压力,那在开价方面就不妨稍微硬气一点。可见,“从哪里知道这个信息”的问句,本身就是一条含金量特别高的信息。
>> 运用对方的纠正心理获取信息人类有一个坏毛病,就是非常喜欢去纠正别人。孟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说过:“人之患,在好为人师。”不过,借用这种喜欢纠正别人的心理,我们往往可以很有效地去引导别人吐露我们想要的信息。
◆ 别紧张,没人在意你的尴尬
>> 误会才需要澄清,错误只需要承认。除此之外,任何解释其实都是把错误点撕得越来越大,让本来会被遗忘的地方变得无法忽视了。
◆ 听众的信任决定演讲的成败
>> 好多学生找工作的时候,都会遇到大公司所谓的“群体面试”。一个小组在面试里不用回答面试官的问题,而是在一起选择一个主题进行小组讨论,最后面试官根据我们在讨论中的表现进行打分。我们在面试里的发言,可不是要打动、说服自己面试当中的每一个竞争对手,而是要把我们的概念和想法,清晰地展示给旁边的面试官。
◆ 自信与表达的自我训练
>> 练习是为了成功,可是太执着于成功,反而会适得其反。这个时候,你就需要对失误进行专门练习。要知道,我们一般人在练习演讲的时候都着重于“顺畅地讲下来”,不顺畅怎么办呢?一出错就从头来过,再出错就再次从头来过,直到全程讲完都没出错为止。这种练习方法虽然很勤勉,却是不对的,因为练来练去都只是在练习没出错的时候该怎么讲,而完全都没练习到一旦出错的时候该怎么讲,等到正式上台的时候,万一出了一点小错,整个人就蒙了。平常一旦出错的时候都是重来,那现在不能重来,该怎么办呢?反过来讲,也正是由于完全没有练习过“出错之后该怎么办”,以致心里有巨大压力,不能允许有出错的情形发生。所以,正确的练习方式其实是要在“练习正确”的同时,兼顾“练习失误”。
>> “对什么东西怎么看”的这类问题,本身确实太过开放,可回答的方面非常多。这个时候,我们不妨通过反问的方式,帮助提问方聚焦他真正的疑问,挖掘他想听的方向之后再做回答。这就是我们说的“先问再答”。继续上面那个企划案的例子:你可以问一句:“您是指内容上的意见,还是操作层面上的意见?”或者“我对预算和流程都有点儿想法,您想先听哪个?”很简单的一句问话,让对方帮我们聚焦,我们的答案肯定要比之前面面俱到什么都讲要精练得多。
>> 在平时有意识的练习中,我们可以通过定时发言来练习。比如,要求自己把一件事或一个问题在20秒内说完,用固定的时间来训练自己筛选内容和组织语言。限定时间能有效逼着自己把话说精炼。我们练习的时候,第一次不满意就重说,直到满意为止,帮助自己养成长话短说的习惯,慢慢克服啰唆的毛病。
◆ 辩论的核心能力是反驳
>> 当对方的存在本身就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时,我们可以直接锁定对方真正的责任。只是有时候我们忽略了“机会成本”这个概念,无法分辨对方真正的责任是什么,才导致会被“你行你上”这样的话噎住。不知大家有没有想过,我们看某个人不顺眼,仅仅是因为他事情办得不够好吗?不。我们之所以不爽到一定要批评某个人,是因为他占据了位置、消耗了资源,还排挤了其他可能把事情办好的人,这就叫“机会成本”。因为这个世界本来就不是或至少不完全是“谁行谁上”的,上位的机会那么有限,有你在,其他人就没有机会。所以在大多数情况下,“我做到这一步已经很不错了”并不足以为你辩护,因为很有可能别人会比你做得更好。所以,对方最大的责任不是事情没做好,而是浪费了世上最稀缺的资源——机会。
本文由 文言宝 整理,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wenyanbao.com/html/20221227/82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