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范文> 正文

《南渡北归(增订版)(全集)》读后感_3500字

《南渡北归(增订版)(全集)》读后感3500字

150万字的大部头,历时69小时37分, 手写笔记48条, 电子书里留下的笔记以及划线503条。看完长舒一口气,但是心口压住的那团凝重却没有丝毫减轻。自己向来不把每本书的总结叫书评,但是读完这本书此时所记录下的这段文字,一半定为读后感,一半定为书评吧,掺杂一起以供对此书很有兴趣的读者参考。

一部以民国始,以那一代文人结束的时代终,以那个苦难的中国的时代为背景,记录了们的境遇的一部巨著。对于素来仰慕那一代的自己来说, 鉴于此类书和记录(相对完整的)非常少,所以对于此书, 到手的时候如获珍宝,开始读的时候甚至怀着崇敬的心情。 但是,读的时候及至读完五味陈杂。怎么说呢,因词汇的欠缺,我想用一个比喻来形容看完这本书的感受。 饥饿的自己要去赴一个盛宴,听说有位大厨搜罗了天下的珍稀的食材,要呈现给大家一个完美的盛宴。怀着满心(腹)的期待,等到这满桌的菜肴端上来,逐一品尝后,食材可谓鲜美,用料也很讲究;某些菜也确实色香味形皆完美,食后令人感动到热泪盈眶;有的鲜美的食材却被或烧或烤改变了它本身的味道;有的俨然成了暗黑料理,而更让我有些难以接受的是在某些菜肴中,偶尔发现几只苍蝇的尸体,让人大倒胃口。

感悟:

1. 读过这本书后,才发现自己以前的观点是有多么的浅陋:鬼斧神工下的自然景观优美神奇, 而人文景观大多呆板,不足以赏心悦目,所以旅行的目的地都是自然景观。 其实, 不喜游览人文景观只是自己对于人文景观背后的文化不了解, 只能欣赏的了直接入眼,入耳的风景。 而人文景观, 每一块青砖,每一片瓦,那一口井,一棵树,这些记录着过去曾经发生的事,承载着过去跟它们依依相关的一个个鲜活生命的灵魂。如果自己懂得,自己了解这背后的文化, 那看到的眼前的景就不会仅仅是景了, 看到的会是曾经发生在这里的微笑, 痛苦,磨难,成就,血泪,看到的生活在这里的一个个鲜活的画面。记起17年冬在北京常住的半年,因为近圆明园,所以连去了2次,因为是在冬天,湖水半结冰,草木凋零,天地一片萧瑟。但是,也许恰恰是北方冬天,使得自己不会分心去欣赏园内春夏的优美景色。当走过那一个个只剩下小半堵墙或者只剩下地基和旁边的一堆乱石,那些曾经是某位娘娘的寝宫。 曾经这里的繁华奢靡和现在的荒凉,肃杀形成强烈的对比让自己感触很多却总是模模糊糊。 所以,也许在圆明园里的讲解员,他们并不仅仅把讲解作为一份工作,他们在带着游客游览讲解的时候, 也许他们眼中看到的是一幕幕鲜活的场景,在这些残垣断壁乱石杂草中,那些故去的人上演的一幕幕戏剧。 多读书吧,多了解历史,多了解文化吧,自检自勉。

2. 也是一个个普通的人。 之所以为,不仅仅是有一部部巨著,更是因为有着的灵魂,的品格,文人的气质。也正因由此,在他们的巨著里,闪耀着流露着他们的品格和灵魂,二者交相辉映。 也是一个个普通的人,有着普通人的可爱,古怪,偏执甚或是勾心斗角。而也正因为有这些, 他们才不会是放在神坛上供人膜拜的塑像,他们才会和我们普通人心灵有接壤的地方,才能让他们伟大的作品走进我们的心,在这本书里,到处可以看到们既在人格上的伟大又在任性上的平凡。 但是, 因着这本书里好多作者带着极其主观的喜好对这些们加以粉饰,所以,从自己本心来说,并不希望他们变成了作者好恶下在自己心目中的样子。 所以, 如果要了解谋一位,从他系列的著作中能看出他心迹的变化,从传记中了解书背后的灵魂,也许相对客观。

3. 三部给我的感觉分别是:悲壮、悲哀、悲愤。 悲壮:在日寇铁蹄践踏我们的国土的时候,有那么一群,很大一群人,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组成人肉长城去抵抗日寇先进数倍于我们的枪炮坦克。 用生命去守卫那一片焦土的,不只是几个团,几个军,是从士兵到军长一个群体,血染的城墙,血染的残垣断壁。也只有他们在日军扬言要三个月的正面战场上, 让日军陷入了挣扎不得的泥沼,三个月对八年,可以想象吗?你知道他们是谁吗? 而在这里,也让我看到了素被称为“茅坑里的石头”的蒋介石,誓死力战日本的大丈夫气息(从他的日记以及下达的命令就可以了解,当然让张学良放弃抵抗的也不是蒋介石,因为某些政治需求,这个锅实实在在的背到了蒋介石的身上, 文中也有大量相对客观的史料以证明),所以,其实我们也可以称为蒋公。 悲哀:这一代们有着天人般的智慧,无奈却生于这片焦土,这个血火的时代。在那样苛刻的生活条件、科研条件和生存条件下, 他们没有放弃他们最擅长的工作,在那个时代里留下了一部部巨著。那些巨著应该都有灵魂,都有血,火,烟,尘,然而,这些一起,才让那些巨著称为历史链条上的一颗颗铆钉。 悲愤:第三部是一位位天之骄子离去的时代,他们或者在那个小岛上做出了为后世留下基业的功绩,或者少部分被挤压,郁郁不得志而终老。但是,无论怎样,大多能在死时得到世人的尊敬和敬仰。 而更大一部分,心怀为新中国的进步,为国家的强大的梦想,留在了他们的故土上, 逃离了战争的死神,却屈辱的死在他们的同胞和他们用生命奋力保护的学生的棍棒,拳头,皮带和辱骂中,甚至骨灰也只能撒入江河,安息的墓地也被掘开。在这几百万平方公里的故土上,却容不得他们的尸骨。 他们大量手稿和心血之作也在那个动乱的时代丢失毁灭。一片片的文章,每读一个字,都像皮鞭一样在心上抽打,那种愤怒,痛苦却无力发声的压抑甚至然我无法继续读下去。 或许,毛公给了中国人新生,却在那个时代,毁灭的中国文化的基石。现在满目可见的,假冒伪劣产品,甚至危害生命的毒食品药品,生产这些东西的不仅仅有企业,也有小商小贩(我记得在课本里学过, 资本家为了百分之一的利润就感冒百分之百的风险),我们总寄希望于法律的健全,但是法律之外呢。 大企业的运行靠法律, 一个个商贩,一个个生产的农民,他们为什么这样做?良心?道德?利益驱使?亦或是生存?

专门去百度了烈士(百度词条),大词条释义:为正义事业牺牲的人。详解:指那些在革命斗争、保卫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失业中以及为争取大多数人和合当利益而壮烈牺牲的人。 大词条我非常赞同, 详解里,为什么要特别写明: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难道在那抵抗日寇侵略,英勇献身的官兵,他们就不是烈士?在这九百万的国土上,有多少他们的纪念碑以供他们用生命保护下来的土地上生活的人凭悼?

历史是胜利者的历史,但是历史不应该仅仅是胜利者的历史。 当我们每天在说两岸一家亲的时候,当我们每天都在想着生活在那片海岛上的人以及那片海岛等回归祖国的怀抱的时候, 我们由什么理由不给他们一个客观而且公正的评价?有那以为家长天天说着欢迎远方的游子回来, 却天天在家里告诉家人, 那个人是罪人,是叛徒,是懦夫,是杀害人民的刽子手?一个客观公正的政党才能赢得人民的尊重和爱护。我相信我们的党应该是,也会是。

最后, 对于书中作者的用词,很多我只能怀着深深的鄙视,怀着满腔的想要了解历史的心情如容忍那一个个卑劣的词语以及对一些们以阴暗的心里去描画的描写。 比如: 稳重大量的“花姑娘”,大量的“打枪的不要,偷偷的包围”。 作者难道连最最简单的国人对于这些词语的感情理解也不懂吗?另外的如对叶公超先生的一段描写:把喘气的活宝(指美女)抬于家中,在宽敞的大板床上,由着性子,喘着粗气,呼哧呼哧的上下扑腾。我不知道作者这样的描写处于什么目的:言情小说吸引读者?叶的流氓好色?亦或是作者本人在写这段文字的时候就在自己脑海里YY?文中不乏这样的描述 , 每次读到这些文字, 简直想吃了苍蝇一样恶心。

看过以为书友的评论:作者没有一个史学家应有的悲悯和客观的情怀。 简直不能再认同。 作者收录了大量的史料,包括日记, 来往的书信以及后人的言说回忆,也走访了大量的旧地。 这么多好的的史料,为何不能去写一部史书呢?胡适先生的:大胆的猜想,小心的求证,岳南是反其道而用之。这就是我前文打的比喻,大量的珍惜的食材,在作者手里做成了这样一顿饭菜。

总之, 概括起来,这是本值得花七十个小时去看的一部书,但是,然我说写的好,却是很违心的感觉。 原因在于:1.很多我们不曾知道的发生在那段时间的历史史料值得我们去了解。2. 需要从书中抽出事件的本身, 用自己独立的思想去思考去认知这那段时间的历史。 3.不少语言和词汇太过于拙劣,显得作者龌龌龊龊,作为读者本身不应该被影响。

本文由 文言宝 整理,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wenyanbao.com/html/20221227/8218.html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