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范文> 正文

《知行合一王阳明(全集)》读后感_1700字

《知行合一王阳明(全集)》读后感1700字

第一次全面了解王阳明心学理论,心中感慨的是,中国历史发展长河中,真的太缺少这种系统化、全面性的人文和哲学理论。与明朝同一时代(14-16世纪)的欧洲,已经掀起轰轰烈烈的文艺复兴运动,摆脱了神学宗教的束缚,实现了人文主义的觉醒。由此可见,心学在中国哲学史上是非常重要的。个人的收获有三:

一、      心学与禅宗的关系。

心学理论强调“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吾性自足,不假外求”,不可否认,与禅宗的宗教思想是不谋而合的。禅宗是中国化的佛教,它将佛教的思想与传统的思想,特别是老庄玄学的自然主义哲学与人生态度以及儒家的心性学说水融般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哲学理论。禅宗的核心要义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而六祖慧能创立的南宗禅更是摒除语言文字之葛藤,建立“即心是佛”、“平常心是道”之精神,承认人人皆有佛性,实现人性内心的审视和回归。

实际上,心学吸收了禅宗的内在精髓。心学和禅宗之间,都认为人性非常重要,只有认识自我内心,并遵从内心而行,让内在的明月摆脱乌云遮掩,那每个人都可以是“圣贤”(王阳明)、“佛”(禅宗)。王阳明提倡的“致良知”,实际上是刹那间对是非对错的判定,这和禅宗提倡的“顿悟”没有本质区别。

二、      如何才能做到“知行合一”?

和我们通常理解的“知行合一”不同,书中诠释王阳明“知行合一”的“知”,不是知道、知识,而是良知。也就是说,良知和行动是一体的,王阳明提倡的良知必须和行动紧密联系在一起,内致良知,外事上练。我们可以确信学习阳明心学的关系链:立志—谨独—意诚—知行合一—良知。当王阳明和你谈“心即理”时,他其实想谈的是“知行合一”。当他和你谈“知行合一”时,他其实想谈的是“致良知”。当他和你谈“致良知”时,他其实想谈的只是“诚意”。所以归根结底,阳明心学的落脚点就是一个“诚”字。

王阳明心学虽然简易直接,但却是从千难万险曲折中来。以“知行合一”为例,人人都知道是怎么回事,但却很少有人明白王阳明“知行合一”能做到这么出神入化,而其他人则很难。虽然原因很简单,王阳明三十多年各种知识的积累和身临绝境后的体悟共同制造了“知行合一”的奇迹,这是其他人无法复制的。

我的个人理解,如何才能“知行合一”,首先要有深厚的实践基础。如同读MBA之前需要足够的企业管理经验一样,没有通过实践产生的思考和认识,就不能充分理解“知行合一”的实质是“致良知”,仅仅依靠“坐而论道”是远远不够的。其次要有足够的智慧,很多人在注意王阳明心学时,知道“知行合一”是怎么回事,却不能恰到好处地使用。我们对一个看上去简单的事物有两种态度,一种是不屑一顾,一种是把它看得太简单,从而只是流于表面,没有深刻理解。也就决定了,只有具备一定的智慧,才能真正理解“知行合一”,并在实践中与时俱进,最终做到“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为恶是格物”。

三、      为什么遵从心学的人大多是行动家?

王阳明不仅仅是一个思想家,还是功勋卓越的军事家。书中还提及曾国藩、左宗棠、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汪精卫、毛泽东等等,以及日本的了庵桂梧、中江藤树,都是王阳明心学的门徒,也是知名的行动家。反过来问,为什么这么多名人,如此推崇心学呢?

日本心学高濑武次郎的话会是一个不错的答案:“大凡阳明学含有二元素,一曰事业的,二曰枯禅的。得枯禅之元素者可以亡国,得事业之元素者可以兴国。中日两国各得其一。”

心学提倡的“事上练”、“知行合一”,是最朴素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改变了以往中国哲学理论不注重实践的局面。修齐治平的传统理论,加上“事上练”,从而为更多致力于改变社会面貌的行动家们找到了最好的理论指引,并因此获得更多成功。两者是相得益彰、相互印证的关系。

王阳明心学说鼓励行动。有创造性、有行动力、有智谋、有胆魄,胆志兼有,个性十足之辈,值得学习。如果选择做人云亦云的庸人,那就不必学心学了。

作者度阴山总结的很好:只有深刻理解王阳明的世界观,你才能知道他为何苦口婆心地要人致良知和致良知背后的生命智慧。只有真正明白王阳明的人生观,你才能悟透为什么杜维明说21世纪是王阳明的世纪。

是为记。

本文由 文言宝 整理,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wenyanbao.com/html/20221227/8241.html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