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梁庄》读后感2400字
长大后,我们仿佛成了不断线的风筝,无论飞出多远,线始终握在“故乡”的手里。风筝是矛盾的,想要逃离,又害怕坠落。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千千万万农村走出去的人儿,仿佛都已远离故乡而去,又仿佛都无家可归。在这本书里,梁鸿为我们讲述了她故乡(河南省邓州市梁庄)几十年来的变迁史:有好的转变,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更多的是让人揪心的坏的转变,环境污染问题、留守儿童问题、养老问题、文化传承问题……她一层层撕开漂亮数据的面纱,把裸的现实抛在我们面前。
初看题材,先入为主的认为应该是一个社会学学者以自己的家乡为样本进行的一次访查,读了几页发现不太对,没有我认为该有的客观数据、分析结果,太多感性的自我陈述。我开始查找作者的具体资料,1973年出生的她,走过千军万马独木桥,一路读到博士后,她的研究领域一直是文学,这就不难理解这本书的文体了。书的最后作者也回应了有关这本书的文体争论,看至此处的我早已释怀,相比于内容来说,其它的都不重要。作者虽生于农村,可如今她在城市生活的时间已经远远超过在农村生活的时间了,某种程度上她无法不参杂现有的价值观而作为一个局外人去看待村庄里的变动,但另一方面,面对曾经的亲人、邻居她也必然割舍不掉感情的因素。她描述的是她的故乡,也是中国无数个农村的缩影,恰如书名《中国在梁庄》。跟着作者我也思考了一下我无处安放的乡愁。
乡村经济腾飞的代价:无尽的废墟
划分城乡的最重要指标就是经济水平,无论城乡二元化问题多突出,我们都无法否认乡村经济在快速发展着,最能体现这一点的就是房屋。错落有致的土胚房、青瓦房、平房消失在视线里,以成排的楼房代替,留下一片片断壁残垣诉说着曾经存在的证据。跟随作者,我仿佛也推开了老屋的木板门,看见了院里那棵枣树枝头上挂满青红相间的枣子,厨房前面那片菜园子……我竟有几分羡慕作者,至少她还可以看见那片废墟,而这于我都已经不能够了,废墟也不失为一种痛心的甜蜜。我家这块大概就是她笔下的所谓实验村,记得大概是2005年左右,响应国家新农村建设号召,修出一条连接外界的主路,水泥路两旁分划宅基地,村民陆续搬移出去,基于血缘关系的片状屋舍变成了两列与路平行的线状景观。老房子全被扒掉开垦成耕地,如果外地人来到这里,绝对想不到这里曾有房屋存在过,这大概就叫无迹可寻吧。
我们这里的水坑、小河倒是跟作者笔下差不多的命运,水早已变成黑色,水面漂着乱七八糟的杂物,上游的造纸厂源源不断的排出黑色污水。毕竟作者比我大了20 几岁,也许在她记忆里,小河里确实还有人游泳、洗澡、洗衣服,我仿佛从不知道河是可以用来干这些的。作者笔下有挖沙车在河边不断淘沙,有窑厂留下的三丈大坑,我们也有为了垫宅基地而留下的遍地大小坑,真是同一个中国,同一个村庄,同一片废墟。
有一种人口流动叫背井离乡
在市场化经济鼓动下,有这样一群青壮年怀揣梦想要去都市里闯一闯,他们没什么所谓“文化”,也不是去读书,而是去卖命挣钱,城市给了他们一个响当当的称呼:“农民工”。文中介绍了几个典型的离乡青年案例,有在外被传销进了黑厂,死里逃生逃回家另谋出路的,有历经苦难在外弄了小门面的,有行走于黑色地带打打杀杀开出一条血路的,更多的是那么一些在工厂卖着体力,舍不得吃舍不得穿,无论在外过得有多憋屈,春节按时满脸堆笑回家的人们。村里的人以为他们在外过的很风光,只有他们自己知道那汗流浃背、没尊严、没存在感的日子是怎么熬过来的,要不是为了生活谁愿意背井离乡?
城市化浪潮下乡村的老人们和孩子们
随着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出走,农村剩下最多的就是老人和孩子。老人们抱怨一大把年纪了还要带孙子外孙,累不说,还要自掏腰包管孩子吃喝拉撒,心里不舒服却连大气都不敢出,毕竟将来还指着儿子女儿给养老送终呢。此外,还要承担责任,孩子成绩不好、出点啥意外,没法给人家爹妈交代。老人的怨气和恐慌潜移默化中传递给孩子。而孩子是无辜的,老人能保证孩子吃饱穿暖,学习能给予辅导吗?心理问题能给予疏导吗?留守儿童的问题越来越尖锐。书里有个极端的例子,18岁的王家少年成绩优良,是人们口中的“别人家孩子”,这就够了,谁还来关注他的沉默寡言?然后,在一个夜黑风高的夜晚,他沉着冷静的用砖头一下下砸向82岁邻居老奶奶的头颅,而后进行。留守儿童犯罪案件越来越多,我们在看罢新闻头条后都会感叹一番,然后呢?不发生在自己身上我们永远不知道它距离自己有多近。确实没有谁能绝对证明儿童的厌学、沉迷游戏、性格孤僻与留守有多大关系,但这也不该成为父母撒手不管不问的借口。
同样的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加上处于湖河交界处,跟作者的家乡可能也只有100多公里的距离,所以,她书里受访者说的那些方言我读起来毫无障碍。她叙述的那些事情仿佛就是我们村张大妈,李大爷的故事,亲切又无奈,我熟悉这一幕幕场景,但我只会空感叹一番,然后继续自己的生活。我没想过这些可以写出来,或者说写出来又有什么意义?能带给他们什么实际上的影响呢?作者做到了,这本书以及另外一本写漂泊外地梁庄人的《出梁庄记》都赢得了一致好评。这说明乡村问题受到广泛关注,无论路程有多漫长,那么多出走的人们也需要感情出口。全书从始至终作者都流露出深深的无力感,引起了我的共鸣。我是幸运的,以求学者的身份背井离乡,形成了一亩三分地之外的价值观,但背后却是更大的虚空,面对家乡上演的一切真的无可奈何,有时候这变动真的已超出自己的想象,你分不清到底是家乡的问题还是自己的问题,书里教你的完全失效,膨胀的物欲,沉迷游戏、打架辍学的孩子,老无所依的老人,廉价的人情世故……你根本分不清到底是事实一直如此,自己后知后觉才注意到,还是它就近来刚刚发生。有时候,你思念故乡,可你又比谁都清楚当你真正回来的时候,你不会喜欢它多过三天,你无法应对它在你内心发酵后的效应。乡愁这东西,到底是啥呢?无非是对过去美好的追忆和对当下艰难的逃避,它无力、不可或缺又无处安放。
本文由 文言宝 整理,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wenyanbao.com/html/20221227/82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