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范文> 正文

《时间移民》读后感_1600字

《时间移民》读后感1600字

我觉得序里描述刘慈欣是第五位面壁者的说法不太准确,在我看来,他是“面壁者罗辑”多年以来凝视的那块墙壁,没有五官,没有表情,不需要看,不需要听,也不需要想,就这样理所当然的存在着,甚至不用去刻意感受。这种感觉就像我们从来没有见过自己的心脏,某块肌肉,某根神经,某根血管甚至某个细胞,但我们知道这些东西的存在并且正在它们应该在的地方,做着它们应该做的事情,是那么的心安理得,胸有成竹,不用刻意的观察他们,也不用管他们是否愿意这么做,是否也在思考这么做的意义。确实,以宇宙的角度来看人类文明,比我们用肉眼去观察一个细胞还艰难,所以不需修饰什么。
很多人诟病刘慈欣的作品对于情感上的描述太少,但我却很欣赏这种写作方式,如果你站在光年尺度上来审视人类文明,可能什么都不剩下,所有的一切都是一个被标记过的符号而已。众多的符号组成了和弦,时间是个作曲家,他把和弦谱成曲子缓慢而又飞快的弹奏着,相比美妙的音乐,
更珍贵的却是乐谱,乐谱没了,音乐的生命也就结束了。翻开乐谱拆分每一个和弦,音符就什么都不是了,只是单纯的符号,你很难通过看乐谱上的标记去欣赏那种美,但是那样虽然不生动但最直接,最客观。
他的作品不太描写个人感情,但挖掘和展示了人性的真谛,这种挖掘不是精工细琢而是简单粗暴,一铲子到底,彻底翻开,不解释,不隐藏,也无需婉转。
而且这种展示人性的方式不带任何偏见和自我情感,只是这么直接展示了,就是什么人在什么时候做了什么情,别人怎么看,没了,其他的自己去找资料吧,自己去想吧,我想说的就是我知道的。
看他的作品基本上一分钟之内就能看出来是他的杰作,视角多维,场景多变,时间大跨度,但是,他笔下的人性不变,所有的都一样,用已知的科学知识,展现了多种可能的条件,加上一个固定的人性,得出一个必然的结果,你去讲这些故事与我们的已知历史相结合,套用这个公式:⌚⌚事件+人性=结果,结果一定重叠,不佩服不行啊。。。
刘慈欣其实一直都在阐述一个问题,宇宙的的目的到底是什么?我们不知道,我们只知道,只要是我们望向的未知领域,我们都会尝试去征服,对于宇宙终极真理的追求,是每个文明的必然追求与归宿,而现在的生存,只是文明的婴儿时期要换的尿布,以后,它就像呼吸一样轻而易举了,以至于我们忘了有那么一个时代竟需要花精力去维持生存。政治和社会也是多余的,个体的存在也是婴儿文明的麻烦事,以后个体将融入主体,也就没有什么社会和政治了。至于科学,也是婴儿文明的课程,当探索进行到一定程度,一切将毫发毕现,你会发现宇宙是那么简单,科学也就没必要了。只是我们都还在山脚下。光速是一个山脚,空间的三维是一个山脚,被禁锢在光速和三维这狭窄的时空深谷中,我们还需要成长。
不谈宇宙,其实人类可知的历史,可能基本上很多地方也都不属实:那些名垂青史的英雄,有可能很多是卑鄙的骗子和阴谋家,用他们的权势为自己树碑立传且成功了;而那些为正义和真理献身的人,可能默默地惨死在历史的尘埃中,没有人知道他们的存在;剩下的则在强有力的诬陷下遗臭万年,可能只有极少数的人得到了历史正确的记忆,其比例也许连冰山的一角都不到,而且已知的历史某些事件可能都不存在,只是无数碎片理想化的甚至是根据某种特殊需要而进行的串联,整理,与重新组合,虽然大概完整,但其实我们还是什么都不知道,就像同一个词语用在不同的时代,意思就完全不同,甚至无法理解。好像我们用播放器看一部我们从来没看过的电影,我们从头开始不停的快进,画面不停的变换,时间不停跳转,但当我们把进度停在中间的时候,我们还是猜不到故事的发展方向,因为我们无法通过碎裂的剪影了解到以前的故事。
科幻给予我们的是一种未来的可能性,科技/社会/文化/艺术等等所有的一切都有可能突飞猛进的发展,变得完全不同,但是人性呢?

本文由 文言宝 整理,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wenyanbao.com/html/20221227/8257.html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