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范文> 正文

《社交天性:人类社交的三大驱动力》读后感_2200字

《社交天性:人类社交的三大驱动力》读后感2200字

如果你好奇同一本书,为什么使用“微信读书”阅读后能让你更为着迷,不妨在本书中找找答案。《社交天性:人类社交的三大驱动力》一书是社会认知神经学奠基人,哈佛大学社会心理学博士,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教授马修利伯曼向公众读者介绍自己开创的事业和取得的成果的作品。为了让大众接受这本书,作者一定付出了非凡的努力。他在致谢中写道:“当我开始写这本书时,我就暗暗下了一个决心:要让它看起来更像出自一个小说家之手,而非出自一位学者之手。”为此,作者每天都花时间阅读村上春树和石黑一雄等人的作品,甚至被经纪人否决了最初的提纲。“当时听到你说‘不’的时候,我有些沮丧。”作者说,“但现在我简直不敢去想,倘若你接受了我最初的建议,最终出来的会是怎样一个东西。”那经过千锤百炼之后,最终出来的究竟是怎样一个东西呢?在我看来,出来的是一本剔除了所有技术细节后再稍微点缀了一些作者生活经历的博士论文。
毫无疑问,这就是出自一位学者之手。我在阅读本书时感觉并不轻松,不足9万字的作品,我读了15个小时32分钟,读到全书60%的时候,还休息了一个月。造成阅读疲劳的原因,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两点:1.千篇一律的叙述风格。这也许就是正文前《各方赞誉》中汪丁丁教授说的“不求标新立异但求正确表达”。本书充满了浓浓的学术气息。精准的用词、确切的表述和严谨的逻辑构成了全书行文的基调。在书的主体部分——第三章到第九章,作者的叙述顺序几乎是一成不变的,提出假设,描述实验,解释实验结果三部曲。全书一共介绍了38个社会认知实验(第一部分1个,第二部分12个,第三部分10个,第四部分9个,第5部分6个),按平均每个实验1000字计,实验部分约占全书篇幅的45%,如果这样的作品算是小说,那真是硬核小说中的战斗机了。我相信,这38个社会认知实验是作者从20余年学术成果中精挑细选出来的,是书中的精华所在。然而作为门外汉,一口气囫囵吞38颗大枣,尽管作者很贴心的剥皮去核,多少会感到消化不良。阅读的第二个难点在于专业术语的诘屈聱牙。书中随处可见“前叶背扣带皮层”,“外侧额顶皮层”之类的脑区名称,我曾尝试记忆并想象其在大脑中的位置,不过不久就放弃了。虽然弄不明白这些脑区的精确含义并不太影响对作者观点的理解,但是频繁出现的生僻词汇,仍然会消耗继续阅读的兴致。当然,作为可以望文生义的中国读者,我觉得已经很幸运了。
既然全书的阅读体验并不十分良好,那这本书还值不值得一读呢?我认为本书还是颇值得一读的,而且从不同的层次可以有多种不同的读法。
第一个层次是实用主义层次。如果你相信汪丁丁教授所说的“(利伯曼)笔下的社会神经科学与社会行为解释具有最高的可靠性和最深思熟虑的科普性”,并且只是想知道作者想传达出的观点以及作者基于上述观点给出的建议,也就是说,站在决策者的角度,把这本书当作一篇心理学顾问的报告来读的话,那么直接阅读本书的第五部分应该是个不错的选择。这是全书的《结论与展望》部分。在这一部分,利伯曼教授站在“人的大脑的社会性程度非常高,人的社交天性有非常深刻的生物基础”这一结论上,阐明了“当我们变得足够‘社会化’时,生活中的几乎所有事物都会变得更加美好”的观点,并且为社区构建,企业管理和学校教育提出了基于充分利用成员社交天性进行改良方案。这部分内容大约仅一万七千字左右,它既可以为个人理解社会提供参考,又可以为某些具体领域的实践者开辟新的视野,非常适合快速浏览。在这里,作者告诉了我们些什么,它有什么用,是阅读的重点。这个层次适合作为上班族的休闲读物。
第二个层次是科普的层次。我认为本书是一部非常棒的科普作品。正如周晓林教授说的它“是一本兼具科学性和通俗性的读物”。和一般的科普作品不同,本书作者的特殊身份,使得读者能够以第一视角(而不是通常科普读物的第三视角)感受一个新兴学科诞生的过程。要知道《时间简史》是从四百多年前的伽利略讲起的,量子力学的创立也已经超过百年了。而社会神经学是个九零后,书里提到的所有实验手段或仪器,都是我们有所耳闻的。同时,其跨越神经学和社会学的研究领域给人的感觉是既神秘又不陌生,不会有畏惧感。在这些得天独厚的背景下,作者向读者展示了很多科学的真面目。科学是什么?科学是真理吗?理科是科学,文科也是科学吗?科学有用吗?科学好玩吗?科学家是天才还是怪人?科学家究竟在干些什么?这些最接近科学本质的问题,也是我认为科普作品最核心的问题在本书中都能找到答案。当然这些答案都不是直白的文字表述,而是渗透在字里行间,需要思考和感悟的。在这里,作者说了什么并不重要,他是怎么说的,他为什么这么说,变得非常重要了。这个层次适合作为中学生的课外读物。
第三个层次则是治学的层次。本书给出了一个前沿学科的大尺度的学术框架和研究方法。同时提出了非常鲜明的学术主张。然而作者隐藏所有的技术细节,这无疑留下了太多可供后人探讨挖掘的内容。事实上,书中的不少观点都颇具争议,有些实验的结论似乎也不是铁证如山。作为先驱者,马修船长的任务是发现并报告了一块处女地,有志于此的后来者大可在他的基础上大展拳脚。站在这个角度上,托德希瑟顿教授认为“本书是社会认知神经科学的极佳入门读物”。在这里,作者究竟想说什么,他真的成立吗,成了关注的中心。这个层次适合于想从事社会认知神经科学或相关学科研究的读者。

本文由 文言宝 整理,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wenyanbao.com/html/20221227/8330.html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