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国》读后感1400字
打四星是因为觉得翻译的不是很喜欢。
26小时17分钟,从4月25日到8月18日,时间跨度太长,读到后来已经不太记得讲些什么了。
苏格拉底一问一答的探讨、思考形式,至今都备受推崇。本书以对话体的形式展开,苏格拉底的观点通常以提问的方式展示,但这个提问是封闭式提问,回答者回答是或者否,一步步推导,苏格拉底得出结论。参与讨论者也最后认同其观点,因为每一步推导过程,他都是给予肯定了的。
让我想起电影《归来》里的一段对话:
问:你相不相信组织?
答:相信。
问:我是不是代表组织?
答:是。
问:那你相不相信我?
答:……
快问快答的形式很难发现其中的逻辑谬误。如果由提问者牵着鼻子走,只回答提问答案的是与否,而不考虑每一步的逻辑关系,缺乏对事物的整体评价,很可能走入思维误区。
一点儿一点儿的误差积累起来,到讨论进行到结论时,结论已经和他们原先的看法相反了,也就糊里糊涂被说服了。
从我模糊的记忆中,本书主要讲了:1.什么是正义;2.什么是理想的国家;3.如何建立这种理想国家;4.如何培养理想国家的公民。有意思的是本书最后以一个类似佛教里因果报应的神话故事结尾,并提出:“灵魂是不死的,它能忍受一切善和恶,让我们永远坚持走向上的道路,追求正义和智慧。这样我们无论是今世还是在死后(像竞赛胜利者领取奖品那样)得到报酬的时候,都可以得到我们自己的和神的爱。无论今世在这里还是将来在我们刚才所描述的那一千年的旅程中,我们也才可以诸事顺遂。”也是很意味深长。
不得不说就是,很多见解当真精辟,对现在依然有启发。
在看这本书的过程中,其实我是觉得索然无味的,我对这本书真的没有什么兴趣,所以才会一拖再拖。但是为了改变我这本书看几页那本书看几页的坏习惯,我要求自己,一本书没看完,不准看下一本。所以,虽然有点痛苦,我还是磨磨叽叽的把这本书看完了。
高中毕业进入大学(以前看的基本都是课本,所谓的课外书基本没读过几本,那些名著我也是只知道个名字),有了比较多的自由时间,我可以自由发挥了,我对实用类的工具书比较感兴趣,大学毕业工作之后更是如此,从我的微信书单可见一斑。
然而,看了这么多工具书,我好像也没啥的变化,也没有变得“腹有诗书气自华”,也没有变成啥啥“砖家”,也没有成为什么小能手。好吧,我承认是我只是看了那些书而没有实践。但是,我发现我好像连话都不太会说了,言辞极其匮乏。
在看书的过程中,听到一个说法:读经典不如学经验。我根据自己的经验对此却有自己不同的看法。
总是会有各种书单推荐,不能错过的、评分极高的书。看了之后,各种敬佩,觉得作者怎么这么天才、这么厉害呢?不过看了几本这个行业的书之后,发现原来觉得各种天才的想法,原来已经早有出处。
瞬间理解了大学高数老师要我们学习各种公式推导过程的妙处。可惜那个时候太年轻,总觉得知道公式、会用公式就行了。
任何学科的发展都是不断迭代、不断精进的结果,如果只看最新成果确实是快速了解一门学科的方法。但是这种了解就像空中楼阁,要想记住,比较困难(可能是我太笨)。
如果有时间,从起源到发展多作了解,不只增进了对该学科的了解,我觉得更重要的是,其中的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时甚至可以触类旁通,打通不同学科的壁垒。
学自己不感兴趣的东西,是一个痛苦的过程,我希望会有走出舒适区的收获。
就从看不喜欢的书开始吧!
本文由 文言宝 整理,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wenyanbao.com/html/20221227/84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