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舍离》读后感5500字
【阅读笔记】《断舍离》•山下英子
◆ 推荐序一:做物质的减法,精神的加法——陈数(演员)
>> 强调立足当下,通过整理、梳理人与物品之间的关系,脱离对物品的执念。我便从在那时开始意识到,如果只是物质上的“断”和“舍”,而没有在心中确立“离”的精神高度,内心还是会常常纠结。
>> 霍金曾说:“世界上最让人感动的,是遥远的相似性。”
◆ 断舍离的奥义不只是“扔东西”
>> “断舍离”:斩“断”物欲“舍”弃废物脱“离”执念>> 如何才能保持好心态呢?好心态并不是只言片语的形而上的学问,它是通过具象化的“实物”获得的体验。
“断舍离”并非仅仅是处理废品杂物。它带有让人生焕然一新的力量。
◆ “不收拾”的深层原因是顽固的“物质轴”思维
>> 自诞生之日起,人类依赖物质、重视物质的历史很长,在此过程中,我们逐渐形成了以物质为标准的行为习惯,即“物质轴”的思维方式。
>> 某位哲学家曾说过“人们总是习惯思考‘有效性’,却往往忽略了作为‘有效性’前提的‘必要性’”。人们对物品也会有同样的定式思维——“(可能)以后也没有使用的必要,不过还能用,姑且留下来吧”。
◆ 因过度焦虑而郁闷的我们
>> 假如杂物遍地,家里塞得满满当当,那这些杂物给人的压迫感,以及狭窄的空间带来的阻塞感会逐渐让生活在这里的人思维迟钝,行动迟缓。长此以往,人们逐渐变得封闭,不想外出,进而演变成近似愤懑抑郁的状态。这种案例不在少数。
◆ 断舍离注重的不是物品,而是空间
>> 断舍离注重的不是物品,而是空间断舍离注重“空间”,即以空间为主体核心的思维方式——空间轴。
>> 过了几天后,我猛然清醒过来,自己大吃一惊。买大牌商品的时候,人们总是不舍得扔掉包装纸,一张一张地逐渐囤积成了小山。我收集包装盒的行为和前者并无区别。
>> 一开始就没有断然“因为看起来将来也没有使用的需要,可以扔掉”,过后再处理的话,物品在手里就会有一种沉甸甸的感觉。这是一种心理上的沉重感,带有叫作“执念”的黏着剂,其实就是对物品的定式思维。
◆ 家里家外·情绪反差的痛苦
>> 已经的衣服被主人一件一件地塞在衣柜里。虽说衣柜不是电视剧里的后宫,其实也有人把衣柜比喻成“皇帝不会驾临的冷宫”。这个比方实在是妙不可言>> 被一堆堆的衣服塞得满满当当快要关不上的衣柜里,哗啦哗啦地冲出惰性的大洪流。被卷入这种惰性洪流中的人自然也会感染惰性,闷闷不乐,打不起精神来。在这个惰性弥漫的家里生活的人,自然变得不想待在房间里。
◆ “无法放手”的人有三类
>> 根据常年处理物品和人之间关系的经验,在我看来,那些常常抱怨“还是无法放手……”的人大致有以下三类:
● 逃避现实型 这类的人,一般因为工作繁忙,待在家里的时间少,所以整理家务的事情总是推后进行。乱七八糟的家让人心情也很糟糕,就更不愿意待在家中,陷入了恶性循环。
● 执着过往型 这类的人总是珍藏了很多以前的相册、信件、纪念品等旧物。他们不愿意直面现实,总是沉湎于过去快乐的时光。
● 忧虑未来型 这类的人总是担心“没有某个东西会发愁”,总是不停地为不知何时才会发生的未来事件储蓄物资。这也是三种类型中人数占比最多的一类。>> 这三种类型的人共通的一点就是“对时间的意识比较淡薄”。
◆ “舍”与“弃”的不同
>> 舍”
“弃”
>> 其中的“施”就是“施舍”之意。也就是说,因为这些东西在我处不再起作用,而让它们在别处起作用。
>> 而再来看“弃”,即“废弃”的“弃”。
>> 断舍离,不是要求人们随意地“弃”,而是把“舍”作为解决问题的方法之一。
“舍”即为“出”。
◆ 人有“获得的自由”,也有“放手的自由”
>> 而我们本来就拥有以下三种自由:
● 放手的自由
● 保留的自由
● 取舍选择的自由
>> 那时候起我明白了一个道理:
想要的东西得不到,人会难过。但是想扔的东西扔不得,会更痛苦。>> 在我们的居所,堆积如山的“收拾不了”的杂物本身就是人类“物质轴”思维方式的具体表现,也是在“不能胡乱排出”“不可任性”这种潜意识下的自我约束的表现。
>> 别人的东西姑且不说,至少自己的东西自己要做主。
◆ 第2章 这就是断舍离的工作机制
>> 具体应该做什么,怎么做呢?
根据八个技巧和五个收纳指南,
◆ 断舍离,就是扔东西
>> 观念上的断舍离
1.认识现状
2.停止自我否定
3.描绘家的具体构想
>> 杂物上的断舍离
1.拿出杂物,俯瞰
2.扔掉“怎么看都是垃圾·废品”的东西
3.以自我·时间为判断基准,考虑自身与物品的“关联度”,再进行取舍
4.以“必要·合适·愉快”为标准进行取舍
5.收纳在杂物最适化之后进行
>> 收纳指南
1.“三分法”
2.“7·5·1法”
3.“1 out 1 in法”
4.“one touch法”
5.“自立·自由·自在法”
>> 断舍离分别从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进行“物品的断舍离”和“观念的断舍离”。
>> 两者同步,家务清理工作顺利进行,思维方式也逐步更新,才能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 观念上的断舍离1 认识现状
>> 为什么掌握家里物品的现状很有必要呢?
因为,人本身有一种倾向——总是看不见不想看见的东西。比如说“不想看见堆在柜子里的东西”“不想看见电视机后的灰尘”等,我想你应该懂我的意思
>> 断舍离将从三个阶段检查住所的现状。
● 收纳空间的物品量合理,没有过度过量,偶尔出现“凌乱”情况。
● 收纳空间已经满载,甚至出现物品“溢出、过剩”情况。
● 东西已经好多年没有整理过,出现了“堆积”情况。
>> 观念上的断舍离2 停止自我否定
>> 观念上的断舍离3 描绘家的具体构想
>> 难道“为了收拾东西而收拾东西”是我们的目的吗?
>> 实际上,我们真正想要的是“健康舒适的居住空间”。搞清楚这个目的后,显而易见,“收拾东西”仅仅是实现这个目的的手段而已。>> 因此首先应该做的是明确描绘住所的蓝图——收拾整理完后,我想在这里进行怎样的生活。
● 简约风格的空间——摆放北欧系家装用品或原木家具
● 民族风格的空间——装饰有东南亚风格的布衣或藤编家具
● 现代流行风格的空间——以办公为主的功能性家具
>> 杂物上的断舍离1 拿出杂物,俯瞰
>> 因此,在开始实践断舍离时,要在计划的时间内从少量的、小单位的着手。单位越小,将物品从收纳柜取出来所花的时间就越少。
>> 杂物上的断舍离2 扔掉“怎么看都是垃圾·废品”的东西
>> 通过三层“筛子”进行选择取舍。
>> 第一层筛子就是筛掉“怎么看都是垃圾·废品”的东西。
>> “居住空间里的东西,其中80%是忘却物,目前在使用的东西只占了20%。”
>> 杂物上的断舍离3 以自我·时间为判断基准,考虑自身与物品的“关联度”,再进行取舍
第二层筛子是“自我轴”和“时间轴”。这实际上是断舍离最核心的部分。其主要是因为以下三点
>> 对于这些东西,不要从频率,而要从和自己的“关联度”的视角进行判断。
>> 杂物上的断舍离4 以“必要·合适·愉快”为标准进行取舍
>> 杂物上的断舍离5 收纳在杂物最适化之后进行
>> ● “收拾”就是对庞大的杂物量进行压缩和收纳的作业
● “整理·分类”+“扫除”,总称为“打扫”
>> 因为,在有意识地以“自我轴”和“时间轴”进行断舍离的过程中,杂物的量会做到尽可能地压缩,最少量收纳容器就完全足够。也就是说,断舍离收纳概念的出发点在于“如何才能不做收纳”。
>> 收纳指南1 “三分法”
>> 首先,在把杂物放入收纳箱前最重要的是“分类”。
>> 大分类→中分类→小分类
>> 收纳指南2 “7·5·1法”
>> “7·5·1法”指的是进行杂物收纳时,对收纳空间的物量进行的大致估测。
>> 根据不同的收纳情况,将杂物总量压缩到收纳空间的“7成”“5成”“1成”,该法则与下一节的“1 out 1 in法”统称为“总量限定法”。
>> “看不见的收纳空间”占7成
>> 这个比例其实是为了建立物品进出的通道。
>> “看得见的收纳空间”占5成
>> “展示性的收纳空间”占1成
>> 收纳指南3 “1 out 1 in法”
>> 当我们按照“7·5·1”的原则收纳好喜爱的物品后,假如突然又入手了一件新东西,就需要去掉之前的Top10的末位物品,而补入这个新物品。
>> 有意识地“先出后进”,才能唤起良性循环。>> 收纳指南4 “one touch法”
>> 收纳指南5 “自立·自由·自在法”
◆ 从切实能出成绩的小地方着手
>> 而断舍离也正是要从非常简单的小地方着手的。小地方获得的小成功的不断累加,能给人以勇气和信心去面对自己的老大难问题。
>> 其实话说回来,东西多的人往往面临的事情也多,首先压缩一下自己要处理的事情。然后从最简单的一小点开始实践断舍离。
◆ 有心无力时,先找“出口”
>> 肉体生命是作为生物的人的生命。
● 社会生命是对归属和被承认的欲望。
● 精神生命是对智慧、美、沟通的渴望。
>> 但是肉体生命是一切的基础。只有这个肉体基础健康良好,才可能让自己的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绽放光彩。没有气力开始实践断舍离,总也迈不出第一步的人,首先要让作为根基的肉体生命恢复元气。>> 断舍离通过改善作为生命基台的肉体的生存环境——家,来保持三个生命的完备与健全。
>> 总发愁“该从哪个地方着手”的人应该针对相应的“出口”实践断舍离,首先要在相应的场,恢复肉体上的舒畅和健康。
◆ 居所整体进行断舍离的要点
>> 居所整体进行断舍离的要点
>> 断舍离的步骤】Step1“认清现状”, Step2“选择取舍”, Step3“收纳整理”。
>> 衣柜的断舍离
>> 衣着”在一定意义上是我们社会性的或精神性的自我意象的投影,因此“没有穿的衣服=没有想穿的衣服”相当于还没有稳定的自我意象。
>> 处理掉忘却物象征清理潜意识中的沉淀混浊物。同时,把“看不见的收纳空间”整理成无论对谁都能大大方方展示的状态,才能立竿见影地提高自我肯定感。
>> 厕所最重要的是“清洁感”,尽量不要放杂物。
>> 玄关的断舍离
玄关是家的颜面、入口。一进门是让人舒一口气还是让人觉得好累,全部取决于开门的那一瞬间。如果玄关放满了杂物,就会影响对家的整个第一印象,所以要重点收拾玄关
>> “一放手,减压力,笑容多。”
◆ 一阵莫名的清爽感抚过心头
>> 扔掉一件无用物,就多一点空间。
扔掉一件多余物,就少一份负担。
扔掉一件废物,就恢复一丝清爽。
◆ 摆脱过剩执念,减轻心灵负重
>> 可以说,东西是物质和精神的体,是“具象化的形态”和“抽象化的情感”的结合体。>> 对现在的自己来说,附着在物品上的沉重的‘执念’是不需要的。”
>> 从表面看来,我们丢掉的是杂物,但是同时我们丢掉的还有看不见的世界里——内心的“多余的执念”。◆ 提高选择·决断的精度和行动速度
>> 在深入断舍离的过程中,我们选择和决断的精度会提升,行动的速度也会得到提升。>> 另外,以前没有成功的事情,如今取得了成功,增强了自我肯定感,与内心的“自我”建立了良好关系。◆ “身体、心灵、生命”机制的回归
>> 断舍离引入“局部即整体,整体即局部”“分形”的概念,认为:
“一看居所,就知道住这里的人的内心和人际关系的状况。”
“一看钱包,就知道这个人的居所状况。”
◆ 获得主体性的生活方式
>> “人最大的罪就是不快活。”
◆ 抛开家庭关系的烦恼
>> 当一个人看自己的东西的视角改变后,别人的东西在自己眼中也会变得很碍眼。
>> 不管自己多介意别人的东西,也不要随意地处置。
>> 但是,现实大部分情况是“越是介意别人东西的人,其实越没有充分收拾自己的东西”。
这些人带着被害者意识总把责任推向他人,长此以往,就会形成根深蒂固的消极情感。
>> 其实,人的烦恼大部分来自人际关系的问题,这些烦恼绝大部分都是源于“单方面的期待过高”——过多地给对方施加自己的价值观。这种过度施压总跟随着关心和爱护一同出现,因此,越是亲密的家人或恋人越容易出现这种问题
>> 当对别人抱有期待,或是要责备别人时,要立刻意识到“首先自己要做好!”,主动地开始行动。在不断地体验、积累经验的过程中,逐步掌握好如何与人保持恰当的距离,学会抛开人际关系的烦恼。◆ 断舍离,让人生处处自在怡然
>> 毋庸置疑,如果身处一个乱七八糟的居所空间,烦恼本身也一定会膨胀,因此,一烦恼就整理家务。虽然乍一看两者八竿子打不着,但是整理家务也是向彻底解决烦恼迈出的一大步。
>> 实际上,节约的对象大致分为以下三类:
● 金钱
● 精力
● 时间
>> 家务从本质上来说是“养育生命的重要工作”。家务既不等同于“家务劳动”,也不是按小时给酬劳的作业。家务不仅仅为了家人,也是为了自己。
>> 家务就是家庭内部的新陈代谢
>> 越是觉得家务麻烦的人,就越要尝试一下“压缩杂物=节省时间精力”。这是达到“享受家务活=获得自在人生”境地最好的最便捷的通道
◆ “搬”家,遇见新的自己
>> 断舍离分为两种。
一种是清零式的断舍离。
>> 另一种是保养式的断舍离。
>> 断舍离,并不是充斥徒劳感的“收拾整理”,而是提升空间次元的“搬家”,同一个地方,同一所房子,却有完全不同的风景,还有崭新的自己。
◆ 用心珍惜当下的人·事·物
>> 换句话说,“占有”其实是我们的一厢情愿,是人类社会撇开地球、私自制定的特殊契约罢了。如果物品只是临时借用品,所谓“占有”只不过是在物质这一悠久历史长河中随机截取了一小段水流,那么我们要珍惜自己与所谓“占有的物品”之间极为偶然的缘分。当缘分终结时,我们要痛快干脆地放手。人世间的一切人·事·物都是如此。
>> 我们常常会忽略的是,生命是有限的,时间和空间也是有限的,可用的能量也是有限的,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要断舍离。
本文由 文言宝 整理,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wenyanbao.com/html/20221227/84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