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与肉》读后感700字
嗯,这本书错别字是有点多啊。
灵与肉,吉普赛人,四十三次快车,土牢情话。这是我觉得写的很不错的。
这些故事基本上写于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那是张贤亮恢复了名誉,而作品也被抬到了高度位置。这样的有利形势下,他非常聪明的把握了文学创作市场,(伤痕文学是80-90年代主流)再加上个人优秀的文学创作素养,写的作品很受欢迎。当然,我很喜欢他敢于去反思,敢于去表达当年“自我”经历的痛苦,看灵与肉的时候是真的需要去反思是内心信念的坚守还是肉体的享乐。每一部优秀作品的诞生是需要读音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精神食粮,而灵与肉是成功的。土牢情话这类故事所要表达的也有作品写过,所谓的伤痕一部分要伤感弥漫,比如土牢情话开始一直在写石内心的痛苦,他没有被尊重没有被平息,甚至母亲死了他痛苦但麻木了。那更大一部分是反思,到底文革带给我们什么,我们该如何继续走接下来的生活。
谈到这儿,我还是想说张贤亮作品(改革开放后)是有很大的商业气息政治气息的,这本书见面至少出现了五次“四个现代化”无论作品情节最后如何发展,最后的结束……来一段:“他内疚的是没有及早从那些表面消沉、甚至一度误歧途的人们的身上发现内在的健康的理性,发现对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热情。” 我自己是觉得作品或多或少是受到了当时政治气氛的影响。
蔡元培在北大任教授时候说教育要脱离政治控制实现自由独立,这很有道理的。我觉得作家也是,作品想要反映的价值观是读者自己去体会,如果写出来反而觉得是迎合。嗯,说的有点偏……我还是很喜欢张贤亮的作品的,他晚年创作基本上没有办法达到此时的巅峰了,机智的是他弃笔从商,建立自己的影视公司。有兴趣可以看看《牧马人》。
又不好好听课我,,[流泪]
本文由 文言宝 整理,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wenyanbao.com/html/20221227/85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