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范文> 正文

《为何爱会伤人(珍藏版)》读后感_6000字

《为何爱会伤人(珍藏版)》读后感6000字

很长一段时间我一直在努力的正视自己的心理,努力回忆在我生命中二十几年里,发生的所有我能记住的事情,一遍又一遍的回顾自己的童年,我在寻找我排斥与人亲密接触的根源,我不仅常常感觉到要命的孤独感,我也无法建立真正亲密的关系。

因为真正的亲密,是两个人真我与真我的相遇。在长大后有些明知道对我很好的亲人,无论做什么都暖不了我的心。

我们成年后的人际关系模式,其实是童年时的人际关系模式的再现。同样也可以说,我们成年后容易袭来的创伤,其实是童年时早就被袭击过的创伤。被吞没的创伤,常常是与被抛弃的创伤连接在一起的。童年受过的苦,我们长大后一般至少要再重复一次。童年受苦的时候,弱小的我们无处可逃,只能接受。成年再受一次类似的苦,其实是埋着这样一个愿望:这一次,我要做主,我要修正童年的那次错误。

在我幼时深刻的感受到某些对我来说很重要的大人碍于很多因素都不轻易发脾气,但是那种怨气却一直存在,最好只和会表达愤怒的人做朋友。因为,看似不会表达愤怒的人,其实也在用他的独特方式回击你,而最常见的就是被动攻击。一些人看似从不愤怒,永远和善,但你和他在一起却非常不舒服,脾气变得很糟糕,这是因为,这些貌似永远不生气的人实际上频频以被动攻击的方式攻击你。因为被动攻击如此隐蔽,你好像没资格实施回击。如果回击的话,也像是一拳打在棉花套上,不能发力。此外,你还很容易内疚。毕竟,被动攻击者看上去是很无辜的。不过,不能轻易责怪被动攻击者,因为他们之所以成为这个样子,几乎必然是他的愤怒被一些重要人物给严重压制了。被攻击,会愤怒。作为一种基本情绪,愤怒是调解关系远近的重要武器。并且,有了愤怒,一定会想办法表达。意识不想,潜意识也会做这个工作。不攻击别人,就会攻击自己。这是大人最常犯的错误,不把孩子当成一个人来尊重,而认为只要自己的目的是好的,就可以不必太讲究方式。但是,孩子和大人一样,不管父母借用的名义是什么,只要遭到了父母粗暴的对待,他第一时间产生的一样是愤怒。

我小的时候最常听大人对我说的一句话是:不成才没关系,但是一定要成人。说实话我无数次的感到自己的自尊心被践踏,非常的自卑,后来导致我在很多亲戚面前都不大声说话,唯唯诺诺。发生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一个人内心的感受。感受远比所谓的事实更重要,而在家庭中,理解并接受彼此的感受是最重要的。

现在我似乎一切都是为了重温童年的美好,修正童年的错误。修炼你的心。特别需要强调的是,恋爱关系是我们童年时与父母及其他重要亲人的关系模式的再现。我一直都很惊讶于那些很快就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并且理性处理好和对象关系的朋友。

经营感情其实是一种能力,它需要安全感做基础。安全感高的人自然懂得经营感情,而安全感低的人自然就倾向于逃避问题并幻想正确的人。很显然我并不具备这个能力,无论是亲情还是爱情,我都无法处理的很好。

我谈过两次恋爱,我对异性的关注点从来都不是外貌和物质,而是所谓的心灵契合,为什么说是所谓呢,就是我自己一厢情愿认为的,突如其来的爱情会让我变了一个人,粘人且不可理喻,当内心有浓重的不安全感时,一个人就会将注意力集中在“不爱”的信息上,一旦嗅到“不爱”的信息,就会立即后退,并很容易在后退时做出严重伤害关系的行为。其实呢,这些“不爱”的信息,很多时候只是自己以为的“不爱”,准确来说是内心的不安全感向外投射的幻象,而不是事实,或者说,假若对方的“不爱”是10分,自己就会传出50分甚至90分“不爱”的信息来。这样做,是为了追求一种掌控感:“是我在控制着感情的进展,如果感情完蛋了,那也是我摧毁的,而不是你。”

如同晕车的人,如果是坐车,就会晕;如果是自己开车,就不会晕。谁开车,谁就在掌控车,而有了一切都在掌控的感觉,就不晕了。晕,是掉入不安全感的一种副产品。实际上,对于有浓重不安全感的人而言,突然掉入到真正的幸福里,也会有巨大的晕眩感,难以相信爱的到来,并会用各种各样的方法挑战对方,让对方不断给出爱的证明,好像只有这样自己才能确信这是爱。但这样做的结果很容易使对方感到越来越疲倦和厌烦,最后真的不再爱了。当恋爱关系真的结束了,自己才能突然醒悟过来,可是再一次遇见爱情时,又会故伎重演,但却会比他更快的选择退出,那样到最后被抛弃的不是自己,伤害值就会降低。

一个人生活在南京以后,我养了一只萨摩耶,其实我本身并不喜欢小动物,但是也是因为内心的缺失,所以才会造成我养萨摩耶的冲动。我除了上课兼职以外,所有的时间都给了萨摩耶,我乐忠于给他洗澡给他清理便便看他开心的吃着我给他做的饭菜,我几乎不吃零食不乱花钱,却给萨摩耶最好的一切,这其实是我在潜意识里修复自己童年的缺失,我是标准的留守儿童,父母常年在外,爷爷奶奶以前也并不喜欢我,甚至我可以感觉到因为我父母没有什么经济实力,亲戚对我的态度,也是那种淡淡的忽视。最擅长的就是比较,而我永远都是那个不如人的孩子,没有人会小心呵护一个孩子的自尊心,没有人会理解一个孩子内心的真相,就被扣上了很难成才很难成人的帽子。萨摩耶越长越大,我几乎抱不动他,我的舍友曾经问我,为什么你不能养一只小的狗,我回答因为我喜欢大狗,其实我只是喜欢巨型的毛绒动物给我带来的安全感,疲惫的回到家以后,抱着几乎把我当成他的全部的萨摩耶,我内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长大后重新看一看父亲,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因为,在未成年时,我们很容易受别人影响。常见的影响有两点:第一点是,我们很容易卷入父母的婚姻战争中,甚至是家族的战争中,而被这场战争迷惑了双眼;第二点是,我们难免会受整个社会舆论的影响,会追求主流舆论所倡导的父亲形象,而不是去尊重父亲的真实存在。

相对于社会主流舆论对父亲形象的塑造,更能影响我们是否接受父亲真实存在的因素是,家庭对父亲形象的扭曲。看轻父亲,是原生家庭的主流舆论。一直以来,一个家庭里孩子都觉得父亲对家庭贡献甚微,母亲才是家庭的顶梁柱,而且他们还觉得父亲不够男人。对母亲,孩子认为正是母亲数十年如一日地在他们面前数落父亲的不是,才让他们对父亲有了很深的偏见,以至于连最明显的事实都看不到。

夫妻之间很容易爆发婚姻战争,双方都想争夺关系的制高点。从社会的角度看,因为我们仍然生活在男权社会,似乎男性更容易获得这一制高点,但从家庭的角度看,却是未必,因为孩子们天然和母亲的链接更紧密,所以女性们有更大的机会在家庭中赢得孩子们的支持,从而令一个小家庭中的婚姻战争彻底失去平衡。

孩子天然就想做家庭的保护神。这一天然倾向会让他们很自然地想平衡家庭的各种力量。在这个基础上,假若父母一方甚至两方有意诱导孩子站在自己这一边,那么他们很容易成功。在我看来,她的妈妈本来是可以直接与丈夫抗争的,但她没这样做,而是选择了以超级弱者的形象出现在家中,在自己孩子还是一个孩童时就呼唤其保护自己。她虽然在很多年内没有赢得实质性的保护,但她最终赢得了孩子们的心,孩子们都和她站在一起,将父亲彻底排挤出这个家。

父母任何一方数十年如一日地向孩子数落对方的不是,都会形成一种沉重的压力。最终,为了顺应这种压力,孩子们选择了与情绪最激烈的一方站到一起。在我的亲戚中就有这样的家庭,母亲给孩子灌输了父亲很差劲的思想,最终导致孩子都为自己有这样的父亲感到难过,并且觉得父亲害了母亲的一生,而在这种氛围下,父亲的地位越来越微乎其微,最终彻底放弃,就真的朝着他们说的方向发展了。

在相当的程度上看,一些女性对孩子抱怨丈夫似乎是有道理的。因为,在重男轻女的社会,无数女性嫁到男方家后,会遇到不公平的待遇。尤其可悲的是,制造着不公平待遇的罪魁祸首,也恰恰常是女性——婆婆。这是一个很可悲的轮回。先是婆婆进入这个家庭时被忽视甚至虐待,她找不到自己的同盟,心无所依。但有孩子后,她的心有了牵挂,她找到了自己的同盟,而且她心中淤积着的怨气终于有了倾诉对象,孩子们总是容易和妈妈站在一起的。如此一来,这个婆婆就和自己的孩子——尤其是儿子建立了过于密切的关系。当儿子爱上另一个女人后,她的心又失去了依靠,于是她很容易去排挤这个年轻的女子,就像她当年被自己的婆婆排挤一样。女人联合孩子对抗丈夫,原因在男人的身上,如果不是他们错在先,女人也不会如此。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假若她们这样做,孩子未来的幸福就被影响甚至摧毁了。难道,孩子的价值就是成为一个传递怨气的通道吗?美国总统奥巴马之所以能有今天,一个很关键的原因是,他的妈妈没有向他传递怨气,尽管她看上去有足够的理由向儿子抱怨不负责任的父亲,但她每一次给儿子讲起父亲时讲的都是父亲的优点。

当然,假若父亲不是一朵花,也没有必要非将父亲美化成一朵花。关键就在于,对你自己而言,父亲是谁,你与父亲有过什么样的真实往事。我们必须尊重真相,否则就会背离自己的心,而这种背离会让心分裂,让心的一部分和另一部分剧烈交战。结果就是,我们的人生也一直处在剧烈的冲突之中。

我非常感谢我的母亲,即使她看起来暴躁且不可理喻,但是她对我们整个家庭都是发自内心且毫无保留的深爱。我记忆中,从小到大我的父母都在争吵以及动手,但是无论怎么吵,我都可以感受到彼此的爱,我也明白窘迫的生活环境,也深刻的明白这是回归到柴米油盐的爱情。最最重要的是,我明白我的母亲深爱着我的父亲,并且在她的心中,她的老公是最好的男人。而我的父亲也理解我的母亲,看到了她的优点,接受她的缺点。

我真的很庆幸,我从小都一直有自己的思维,无论别人跟我灌输怎样的思想,我都有自己对待事情的看法。我的父母是极普通的人,在我满怀怨气的叛逆期,我父亲曾经很忧伤的对我说,如果爸爸有能力,恨不得给你全世界最好的东西。我很早就明白抱起了砖头就没办法抱孩子,抱起来孩子就没办法养孩子这个道理。所以我努力地说服自己理解他们。

小时候家里还没通电话的时候,我和我的父母一年只有暑假和过年的时候才能说上话,我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他们在外地打工,我很小就可以感受到因为父母似乎混的不是很好,有些亲戚无形中表现出的轻视。后来老家通了电话,但是因为我没有和他们打电话的习惯,直到我现在二十几岁,我仍然不喜欢和他们打电话。我几乎从不会打电话给父母或其他长辈关怀问候。我有问过自己的内心,不是排斥打电话,不是不愿意打电话关心,而是我似乎根本没有这样的意识,潜意识里觉得没有必要。 这样的发现让我觉得很难过,这也许也是我不会爱的一种表现。所以我总觉得自己爱无能,我期待过爱情,却从来没有期待过婚姻。我总会想如果有一天我结婚了,那我那是有多爱他,可能对于我来说和他在一起都是美好的,到死都要手拉手的爱情。

无数的人会在恋爱中渴求我对于他是唯一的,我们必须结婚,而且白头偕老,完满幸福地度过了一生。这才叫爱与被爱的证明,除此以外都不是。如果是这样想,那么人生将变成不是在寻找爱的证明,而是在寻找不爱的证明。如果是这样想,那么看起来你是在追求完美,但其实你关注的是不完美。如果是这样想,那么人生势必是不完美的。因而,那爱与被爱的证明总是得不到的。相反,假若你能明白,一切都是有道理的,你自然遭遇的一切,尤其是你自由选择的一切,都是非常有道理的,那么你会在不完美中发现爱与被爱的证明。

我对爱都是缺乏信心的,或者说,我在爱面前都会感到自卑。于是,当我有爱与被爱的感受时,会半信半疑,这时就渴望别人给一个确认。我之所以期待别人给爱一个证明,是因为我将自己视为虚弱的,而将别人视为强大的。或者说,当我这样做时,我都将自己当成了孩子,而将对方当成了父母。

每一个人本质上都是一个孩子,每一个人的承受能力都很有限,很少有人能承受这么巧妙的考验。

从根本上而言,是我自己要去审视自己的内心,要去学着尊重那正在发生的爱与美好。

最高的境界,和最低的境界,常常看上去是一样的。爱情中最高的境界,是合一,而最低的境界,是貌似合一。这种爱情,其实仍处于最低的阶段——貌似合一。

真正的合一,是我彻底了解了自己,也彻底了解了对方。我先明白,我和他是两个不同的人,但我们在长时间的相处中驯养了彼此,突然有那样的刹那出现——我们碰到了彼此的心。这样的时刻一再发生,最后我们两人的精神交融在一起,两个人宛如一个人。然而,我们两人的精神独立性依然存在。

貌似合一,是我既不了解自己,也不了解对方,我活在幻觉里,我幻想对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将这幻想套在对方身上,对方似乎还接受了,于是,我觉得,我们两个人是合一的。这种合一,其实是只在我的幻想里,我根本没看到对方的真实存在,我也没看到自己的真实存在。

很多时候我们试图借情爱找到生命的意义,而逃避了生命本来的意义。爱情不能独自赋予生命的意义,我们不能将爱情视为生命的唯一凭借,如果你太期待爱情的神话,我真要问问自己,我是否想借着爱情从我本来的生命中逃走。

一个人若在童年经历了太多痛苦,他就会发现,渴望爱与被爱,势必伴随着受伤乃至绝望。先有渴望再绝望的感觉太可怕了,所以很多人就会选择干脆将心关上,再也不期待任何人的爱,以这种方式保护自己,让自己免于先渴望再绝望的痛苦。简而言之,这种心理可以概括为“回避亲密”。

一个痛苦让我们难受,我们就用一些方法将这个痛苦包裹起来,好让自己意识上看不到这个痛苦的存在。然而,这个痛苦并未消失,它只是转入到潜意识中而已,并会以我们理解不了的方式控制我们的行为。并且,如果将痛苦包裹得太严实,一个人的情感和感受就会处于被截流状态,会引来各种各样的身心问题。

当心中没有深厚的情感时,一个人就会时时刻刻处于担心失去另一个人的焦虑中,结果表现为她对亲密的人很依赖。

将心打开后,别人的爱才能流进来,自己对别人的爱才能流出去,深厚一些的感情才能建立。这样的感情一建立,自己的内心就有了支撑,会安定很多。感知到是自己在回避亲密,是极为关键的一点。否则,我们总是容易指责对方不爱自己,其实真相几乎势必是:你的心没有打开,你不敢接受爱。

更准确的说法是,尽管你曾经一直在渴望爱,但你早已将心门关上了,别人的爱流不进来。

很庆幸的是,现在我知道自己全部的问题,我也可以正视并且正确的修正他们。我知道虽然有过不开心,但是我却深深地爱着我的家人,我知道他们身上的问题,但是我却可以理解并且接纳他们。一切都会越来越好的…研究了各种心理学,我将自己一步步的解剖,从自身发现问题,现在内心一片坦然,并且惊奇的发现,很多时候可以一眼穿透别人的保护膜看到脆弱的她们。其实选择权永远在自己手中,我现在甚至会因为吃饱了睡醒了而感到幸福,好的自我暗示真的可以改变一个人...

本文由 文言宝 整理,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wenyanbao.com/html/20221227/8738.html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