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兰河传》读后感2300字
萧红的作品,你一定是知道的。还记得小学课本里的《火烧云》吗?我们都曾经背过\\晚饭过后,火烧云上来了,霞光照得小孩子的脸红红的。大白狗变成红的了,红公鸡变成金的了,黑母鸡变成紫檀色的了……\\原来是出自她的《呼兰河传》,只是小孩的时候,不会欣赏,背课文成了累赘,反而失去了其中的乐趣。《呼兰河传》,在我即将不惑之年里读,字里行间都引起了共鸣。作者该是怎样柔软而细腻的心,才能写出这样的文字。而她,终其一生,只有短短的三十一岁。她与祖父,一个唯一疼爱她的人,在后园的时光,那些描写值得一读再读。因此,有书评说萧红\\寂寞而短暂\\的一生,我不完全认同,因为她人生的宽度无限。她笔下的\\祖父,后园和我\\,让人回到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祖父做的泥焗鸭子好吃得很,使得小萧红——
自此吃鸭子的印象非常之深,等了好久,鸭子再不掉到井里,我看井沿有一群鸭子,我拿了秫秆就往井里边赶。可是鸭子不进去,围着井口转,而呱呱地叫着。我就招呼了在旁边看热闹的小孩子,我说:“帮我赶那!”
正在吵吵叫叫的时候,祖父奔到了,祖父说:
“你在干什么?”
我说:
“赶鸭子,鸭子掉井,捞出来好烧吃。”
祖父说:
“不用赶了,爷爷抓个鸭子给你烧吃。”
我不听他的话,我还是追在鸭子的后边跑着。
祖父上前来把我拦住了,抱在怀里,一面给我擦着汗一面说:
“跟爷爷回家,抓个鸭子烧上。”
我想:不掉井的鸭子,抓都抓不住,可怎么能规规矩矩贴起黄泥来让烧呢?于是我从祖父的身上往下挣扎着,喊着:
“我要掉井的!我要掉井的!”
祖父几乎抱不住我了。
没有\\爱\\字,却让爱都填满了字里行间。
萧红,一个屡次被情人抛弃,却又怀着前度的孩子邂逅现任的女人,然后又无情抛弃自己孩子的母亲。生在最北,却葬在最南。如果你到了香港的浅水湾,别忘了带上一束花放在她的墓前。因为她一生在寻找真爱。
呼兰河小城,婆婆欺负、折磨小团圆媳妇的故事,多少使人惊心动魄的。其实婆婆也是媳妇熬成的,她把自己受过的委屈变本加厉地在媳妇身上重复。别以为这样的事情只发生在过去,或者只发生在旧社会的婆婆与媳妇之间。你也不要庆幸自己没生在那个愚昧的时代,在你们身边,一定还有这样的事情在变相发生。比如说,领导受了上级领导的气,回来就变本加厉地施加在下属的身上。人,总是喜欢肆弄着手上仅有的权利。当一个人总把他人往坏里想,往龌龊里想,把他们的龌龊想得你似乎就是那样,甚至他们没有好脸色。不要伤心,不要难过。因为他们从来没有被人善待过,而且他们缺乏了对生命本质的思考,而且即使他们物质比你富裕,地位比你高,可是,他们的内心是荒凉,可怜无比。当他们对你张牙舞爪时,请不要怒目相对,我们能做的是给予他们一个微笑,在内心拥抱他们:\\噢,可怜的人儿!\\
那里的人总是要在大泥坑里救人和牲口,\\一年之中抬车抬马,在这泥坑子上不知抬了多少次,可没有一个人说把泥坑子用土填起来不就好了吗?没有一个。\\他们喜欢看别人家的热闹,也许,这成为小城里能让人茶余饭后的谈资和热闹吧!
作者以自己的所见来完成作品,却忍不住对这呼兰河小城的人的悲悯——\\春夏秋冬,一年四季来回循环地走,那是自古也就这样的了。风霜雨雪,受得住的就过去了,受不住的,就寻求着自然的结果。那自然的结果不大好,把一个人默默地一声不响地就拉着离开了这人间的世界了。
至于那还没有被拉去的,就风霜雨雪,仍旧在人间被吹打着。\\
其实,我们与作者还是同时代的,那时候有的,如今依然还在。
比如跳大神——
对跳大神的描写揭露,对于那个时代的人来说,萧红不能不说是一种超越。这个愚昧的小村庄,人们已经对于天灾人祸没有办法了,跳大神只是他们最后的精神寄托。正如屠格涅夫说的\\所有的祷告都可以浓缩成一条:‘主啊,让二加二不要等于四吧。’\\如果人还有别的办法,他不会最后请求身的帮助。
且听跳大神敲鼓的声音,让人听来,感觉\\那鼓声就好像故意招惹那般不幸的人,打得有急有慢,好像一个迷路的人在夜里诉说着他的迷惘,又好像不幸的老人在回想着他幸福的短短的幼年,又好像慈爱的母亲送着她的儿子远行。又好像是生离死别,万分地难舍。\\以致于萧红忍不住表达了心中的悲凉——\\人生为了什么,才有这样凄凉的夜。\\
比如放河灯——
\\但是当河灯一放下来的时候,和尚为着庆祝鬼们更生,打着鼓,叮咚地响;念着经,好像紧急符咒似的,表示着这一工夫可是千金一刻,且莫匆匆地让过,诸位男鬼女鬼,赶快托着灯去投生吧。\\阴间的路上黑暗,因此要顶着灯。放河灯,安放了生命的轮回,人生虽苦,人们还是不愿意只有此生。可是,人们却不能接受与那天降生的人结亲,除非他(她)比较有钱。你不能讥笑人家贪钱,其实大家都是谋求生活的保障而已,又有什么值得鄙视的呢。
比如看大戏——
有大声说话影响别人的,仍然有理“这野台子戏,也不是你家的,你愿听戏,你请一台子到你家里去唱……” 还有的“哟哟,我没见过,看起戏来,都六亲不认了,说个话儿也不让……”借看戏偷窥朋友的太太和女儿,借看戏相亲的,这些事情依然如故。
比如娘娘庙会——
有人去庙会丢了孩子,信众们对着一尊尊泥佛祷告许愿。这些事情,如今灭迹了吗?没有!曾经在《一席》演讲里有位清华建筑系的学生,他们专门研究在些民间建筑,在我们堂堂的首都北京的一处郊外就有这样的庙,极其简陋,却是你想什么就有什么神供你参拜,香火极其鼎盛。你说北京人迷信吗?未必,也许他们解决不了的心结就来讨个心安。
萧红还是透露了自己的想法——这些盛举,都是为鬼而做的,并非为人而做的。至于人去看戏,逛庙,也不过是揩油借光的意思。
书中的细节描写,读来让人感到事情就发生在眼前。看到悲剧的地方,想伸手阻止,却不能。其实,在现实中,每个人都如此,世间百态,本来也如此。
本文由 文言宝 整理,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wenyanbao.com/html/20221227/87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