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中华史:国家》读后感1800字
纵观世界版图,国家林立,国家并不是与生俱来的,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成果,世界各大文明都无一例外的建立了自己的国家,不知大家有没有一个疑问:人类为什么要有国家呢?
人类要摆脱茹毛饮血的原始社会,进入文明就必须发明出国家,伟大祖先发明的象形文字比拼音文字可以更有效的保留最原始的信息,尤其是甲骨文和金文,甲骨文和金文的字形告诉我们,国就是城,城就是墙。国家的核心就在于城,国家是城市很好理解,目前世界上很多小国都是城市,或再加上城市周围的乡村,例如梵蒂冈连个城都不是,只是罗马城区的一个广场加上几个建筑罢了,小的可怜;那城为什么是墙呢?原始氏族和部落随着生产力进步,地盘越变越大,人口越变越多,财产自然也是越来越多的,必然容易引来其他部落的觊觎,此时具有防御能力的城墙便应运而生,可以说国家形成的第一要义便是为了“安全”,古代大城市无一例外的都有高高的城墙,有的还挖了护城河,都是为了安全。可是现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看不到有围墙啊?这是国家的第二个作用:自由。中世纪的欧洲有一句谚语——“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这是因为中世纪欧洲一些自治城市规定,逃亡的农奴如果在城里住够了一年零一天,便成为自由人。熊培云面对当今欧洲日渐不明显的国界曾感叹到“边界这人造之物,既为了人民自由而生,必将也为人民自由而死”,社会进步到一定程度,既然战争基本得到了控制,那么墙也就可有可无了。国家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身份认同。出国留学,外国人基本上都要问一句“你是哪国人?”国家,便是你独特的身份标志,同一个国家的人便有了一种莫名的亲切。而且城市和氏族部落另一个显著不同在于里面得人,氏族部落基本都是同族近亲,彼此熟悉,所涉事务可以说是“家事”,有了冲突与矛盾可以依照习俗解决,如有异议由族长或部落首领裁定,而城市里住的可是来自四面八方的市民,此时出现一种新的关系——公共关系,公共事务不能再依赖习俗,必须依靠一种大家认同的、不偏不倚的方式解决,于是便有了法律,这一切文明都是始于国家,所以文明的标志是国家——为了实现安全、自由和身份认同所做的探索与尝试。
又要有什么样的国家呢?要理解中华史,必须把中华的命运放在浩浩汤汤的世界大潮之中,对比一下一下古希腊(城邦国家)和印度也许能有所悟。自从有了国家,几乎一边倒的选择了君主专制,而雅典却不顾周围城邦的贵族政治、寡头政治选择了民主制,这是民主制度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登台,而下一次要再等两千年,为何雅典如此先进呢?雅典人恐怕回答说:不是我们先进,而是形势所迫呀。雅典土地贫瘠,适合生长的,主要是葡萄藤和橄榄树,只能生产葡萄酒和橄榄油,陶罐,这些产品很容易就能变成商品,贩运到埃及、波斯等地,简单来说雅典人最擅长三件事;航海,殖民(古希腊建立了很多殖民地),经商,航海让他们体会到自由,殖民让他们懂得了独立,经商让他们学会了平等。自由,独立,平等不是现代民主制度的追求吗?所以雅典人走了民主之路也就不足为奇了。再看一下,印度宗教色彩浓厚,佛教,印度教,锡克教,教,简直是一个宗教大熔炉,时至今日宗教仍在印度社会发挥着不可忽视的力量,可以说印度人对宗教如痴如醉,印度曾屡遭外族入侵,之所以虽亡国灭却没有种就是靠的宗教维持,犹太人失去家园千年又能重新建国,可谓举世无双,犹太人的凝聚力也是来自其宗教文化。相比之下,中国人可能是世界上最没有宗教意识、宗教观念和宗教信仰的民族,也许国人的幸运与不幸皆在于此。中国人注重实用,而信教的一般需要大量的时间,虔诚的心态和复杂的仪式,比如教的朝圣、每日祈祷,犹太教的割礼等等,但益处除了一个不可望又不可及的天堂,别无其它,这不是骗人吗?一点不实用的东西中国人是不会信的,所以印度传来的佛教也不得不因地制宜,发展成适应中国国情“见性成佛”,“立地成佛”的禅宗,没有出身的门槛,又不用寒窗苦读,都可以成佛,于是佛教实现中国话,才开始在中国流行起来。
中华文明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没有出现古希腊的科学、商业,也没有形成印度的宗教。图腾则既没有变成埃及的神,也没有变成罗马的法,而是变成了祖宗。从生殖崇拜(女娲、伏羲),到图腾崇拜(炎帝、黄帝),再到祖宗崇拜,就是中华走之路。
本文由 文言宝 整理,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wenyanbao.com/html/20221229/114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