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进: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读后感2900字
读完了采铜的《精进: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收获和感想颇多。
有时候我们做不成一些事情,也许不是方法的问题,根本上是思维方式上的局限。我始终认为,人和人的差别之大在于思维方式的不同,思维方式导致了每一步行动,日复一日行动积累而成的结果自然会天差地别。那么我们想要变得更优秀,从根本上来说,就应该去学习优秀人们的思维方式,看看他们对一个问题是怎么想的,看看他们在某种情况下会如何行动,想想这是为什么,看看自己和他们的差距在哪里,久而久之,我们就会形成一套自己的思维体系,并且在掌握更多事实之后不断迭代、更新这个体系。
所以,要定义“很厉害的人”,从根本上来说,就是:他们有强大的独立思考能力,且他们在思维方式上跟常人有很大的不同。
比如,他们不会因为很多人都做一件事而去做这件事,他们会深思熟虑、用严谨的逻辑去推理,如果认为这件事是正确的,他们才会毫不犹豫地去做。
比如,他们不在意别人的眼光,从来不会从外界寻求认同感。他们的自我满足来自于自我认同,来自于对自己事情的专注探索和不断精进。
比如,他们的世界里是没有“坚持”这个词的,那些在外人看来要坚持的事情,在他们看来其实是“太有趣了!不做不行!”的事。
比如,他们不会因为觉得不知道学这个有什么用,而拒绝学习一项技能,恰恰相反,他们会因为“虽然不知道有什么用,尝试一下,说不定将来能用上呢!”而去学习一项技能。
……
这其中的每一条,其实都是经过深入思考之后的结果,它们的背后都有严密的逻辑支持。
就拿“不在意别人的眼光”这一条来说。很多人都活在别人的看法里,他们所做的所有事情,似乎都在不可避免地寻求他人对自己的认同,他们害怕别人异样的眼光,他们害怕与别人不一样。这里的问题在于,别人不一定了解全部的事实,所以“别人的看法”可能是有偏见的。而就算别人了解全部的事实,但又由于认知水平的不同,“别人的看法”也不一定是准确的。所以在这两种情况之下完全用“别人的看法”来绑架自己是一件非常没必要的事。大部分情况下,别人的看法和自己的看法不同,这是非常正常的。你应该做的,就是去分析分析别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看法,是因为他们不了解全部的事实吗?还是他们的认知模式导致他们的看法不准确?或者是因为自己的认知水平有限,从而不理解对方呢?如果是第三种情况就需要非常注意了,这就要更近一步与对方进行深入交流,这是提升自己的绝佳机会。所以你看,“不在意别人的眼光”,并不是一意孤行,只是在分析情况之后做出的理性判断而已。
而我们之所以会进入很多误区,仅仅是因为从来都没有认真、深入地思考过这些罢了。采铜叔叔给了我们一个绝佳的机会,让我们从忙碌中停下来,认认真真地去思考那些也许看上去不紧急但实际上很紧急的问题。
比如:
关于时间。如何看待时间?如何度过当下的时间会更有意义?
关于目标。为什么应该少做事而不是做更多的事?如何定义重要的事?
关于行动。如何让自己的成长更快?
关于学习。什么叫做主动学习?为什么要主动学习?
关于思维方式。那些“厉害的人”是如何思考的?如何利用潜意识为你工作?
关于努力。什么是“正确的事”?如何更高效地做“正确的事”?为什么不要做“差不多先生”?
关于“厉害”。为什么说“独一无二”才叫做厉害?如何让自己“独一无二”?
书中介绍了很多方法和工具,都可以拿出来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去使用。但除了这些,我觉得更重要地是学习牛人的思维方式。书中举了大量的例子:
当代作家冯唐的小说语言带有鲜明的古文特色,这与他曾阅读大量史书有关。小学高年级时他就受一个老师影响开始读史书,初一时更是发下宏愿要把《二十四史》全部读完,要知道《二十四史》共计4000多万字,要读完几乎是不可能的,可最后他竟也读掉了三分之一。冯唐读史书一点都不觉得辛苦,反倒是兴味盎然,他的诀窍是把史书当作练习题集来读。什么意思呢?读的时候假想自己就是那一朝那一代的皇帝,只要书中一出现大臣在殿上上奏的内容就停下来,遮住书页,想想自己会做什么样的决定,然后再和书上的记述相对照。这种方法,让冯唐能更加主动地思考历史,更加深入地分析和评价历史人物的得失,从而训练了自己的判断力和决策力。
侯孝贤导演有一个特殊的本事,就是“读人”。凡是他交往过的人,他都会悉心观察,像读一本书一样去读他们,特别是那些看上去有些奇奇怪怪的人,更是会引发他强烈的“阅读”兴趣。想必,这位大导演,一定是把他遇见的所有人当成了一个巨大的素材库,通过分析、解码、变异,再融合到他的电影中,去把电影中的人物给异常真实地塑造出来。
两位法国大作家福楼拜和莫泊桑是师徒关系,福楼拜对青年莫泊桑曾给予很多写作上的指导。据说,福楼拜曾让莫泊桑做这样一个练习:两人坐在一间露天咖啡馆里,看路边来来往往的人经过,其中一些人每天都会经过。福楼拜要求莫泊桑用一句话来描述出一个行人,也就是把每个人的特点用一句话来概括。第二天,如果福楼拜指对了人,莫泊桑就会受到奖励。正是这样的练习,让莫泊桑学会了如何用简洁的语言来表达出丰富的内涵。
……
看了这么多例子,我最大的感悟是,生活中每时每刻都是锻炼自己分析和思考能力的机会。看看这些厉害的人,他们多善于从一件普通的事情中挖掘出趣味呀。冯唐读史书假装自己是皇帝来做决策,再把事实当作反馈。那看完一本史书,不就相当于做了一段时间的皇帝吗?眼界和思维方式自然提高了不少。侯孝贤研究人,站在别人的角度去思考,去模拟他们的情境,不就相当于经历了各种各样不同的人生吗?同理心和识人能力自然无与伦比。
那我们是不是也可以呢?读一本书时,按照作者的逻辑预测接下了会讲些什么,然后与事实对照,再去反思总结;与别人谈话,想想对方会对自己这句话做出什么样的回应,然后看看是不是如自己所料,再去反思总结;哪些事情自己做的不满意,拿出来复盘一次,想想自己应该如何去做、如何去说才能让效果最好……这其中的关键,就是主动。
所有技术性的技能无论再难都是可以被替代的,只不过不同阶段掌握技术的人数有很大差距,越难越复杂的技术掌握的人越少。从理论上来说,一个人只要智力足够,按部就班地去学习和练习,经过一定的时间,再难的技术都能够学会。而独一无二的是这技术背后强大的思维能力,这来自于过往的经验以及对经验的深入思考,来自于不同知识概念之间的碰撞、连结、融合和重构,来自于日常一点一滴的积累。而这些是你自己摸索而来的,永远都不可能被复制。这才一个人该有的核心竞争力。
最后聊聊书名吧。
之前我看见有人说这书名一看就是鸡汤不想读。我心里有点替他遗憾,因为很厉害的人其中一条特质,就是在没有了解事实之前,不会因为自己的偏见而下结论。
谁不想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呢?也许有人真的不想吧,反正我想。
那通过读一本书你就能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吗?别做梦了。
阅读任何书你都不可能变成一个很厉害的人,只有经历过自己无数次的思考和实践,经过十几年如一日的积累之后,你才可能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
了解是一回事儿,做到是另一回事儿。仅看完一本书没有用,关键是要把它“长”在自己的思维体系里。
不过,在积累的过程中,也许你会发现,“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会变得越来越不重要。
本文由 文言宝 整理,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wenyanbao.com/html/20221229/114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