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华(电影《芳华》原著)》读后感5500字
这本我在2018年年初读的第一本小说----严歌苓的《芳华》,有幸在18年尾做了一个读书心得,不十分完美,有些东西尚未添加进去,后期有机会会慢慢添加,希望和大家做一个共享!!共同提高!!
这本小说后来也被搬上了荧幕,我想大家应该都看过,这本书给我最大的阅读体验就是他解剖了人性。读这本用小说故事形式还原人性本来面貌的小说,让人震惊的同时也是同时反观自己,从而不断警醒提高自己。
这部小说讲了一个发生在上个世纪70年代的部队文工团的故事。小说以郝淑雯、林丁丁、何小曼、萧穗子四个女兵为主线,以男兵刘峰的触摸事件为转折点,彰显了墙倒众人推式的迫害。所谓的道貌岸然冠冕堂皇的“正义与道德”,其实不过是一把杀人不见血的刀,人性的自私和丑恶在作者冷冽的文笔下彰显无遗。读这本小说,你仿佛能看到是作者拿着一把血淋淋的手术刀,抽茧剥丝,由表及里、抽骨吸髓地,一点点地冷静客观地为你解剖着人性。
全书7章11万9000字,作者对事件本身没有做出任何的评判和议论,只是以一个冷静的客观的旁观者第三者称的叙述口吻和立场,言简意赅犀利精髓刻骨地讲述着事件本身,但是正是这种及其冷静客观毫无感情和态度立场的描述叙述口吻,却让你在字斟句酌含芳咀华时,无时不刻地从作者看似无意却极其严格审慎精当的选词用句中,深刻地感受和体会到那个令人伤痛的社会和时代,人性的冷漠和思想的禁锢对于人性的打压和破坏,而作者严歌苓对于这曾经毁掉人的时代和集体迫害的强烈反抗和控诉。
这本小说后来也被冯小刚改编成了电影,票房大卖,9月30号首映即破亿,据说这部电影结束之后,很多大爷大妈们哭得泣不成声,因为这部电影的主力军观众一反之前的年轻人压场,很多是中老年的叔叔阿姨们,他们很多看完泣不成声,纷纷感慨当年,影院顿时一片战友情。我想他们之所以会流泪会感同身受,也许是这部电影里有他们当年战友的影子,有他们逝去的青春和芳华。其实很多观众们不知道的是,这部让他们大笑,流泪,最后大哭的电影,其实不过是一个女人13年的军旅生涯,是一个女人在文工团踮起过的脚尖,跳过的舞和压过的腿。其实在《芳华》确定上映的前一天,当时冯小刚包了个场,请一个女人过来看首映。当时两个人坐在台下,女人看着眼前的画面,伸手不断抹眼泪,冯小刚一看,在心里不禁大乐,“嘿,成了!”电影结束,两人静静无话,许久,这个女人首先发声“冯导,这部电影你拍的真美,是我的故事。”当时冯小刚一拍大腿,“就等你这句话,行了,等着上映吧”。果不其然,一波三折的《芳华》上映首日,票房就破亿,成为各个影院当之无愧的黑马。
这部电影我没有看,我看的是原著,但是从原著里面,你可以很精妙地感受到严歌苓文字独有的老辣和犀利,那种让人凛然警觉的文笔和手法,会让你感觉到作者对于生活本真和人性真相的解剖,看严歌苓的文字,你仿佛是看到作者紧攥着一把寒光凛凛的手术刀,圆睁双目,一字一顿、不紧不慢、字字玑珠、细致入微地、一点点、一丝一毫地通过那看似冷静客观无情的文字,为你剥骨抽髓,由表及里,从浮尘一般的生活表面直击血淋淋的现实,一切看似美好习以为常所谓冠冕堂皇生活的幌子被打破,生活本真的残酷和无情,人性的善恶与美丑,都在几个性格迥异的人身上淋漓尽致展现。这就是我读《芳华》这部作品最大的感受和体验。
另外,读严歌苓的文字,你还会发现,你的大脑特别好用,就是你需要不断地动脑子去思索作者在文字背后的真正指向性,因为很多时候,作者在写作的时候,会笔锋突然一转,切入其他,就像你走路一样,明明是正在走一条阳光大道,却突然间云雾迷蒙地像是掉进了迷魂阵,你会突然一愣神,想作者是不是写偏了或者是印刷错版了,但是等你平心静气下来,等你深究细看仔细延读,你突然发现,原来是作者在超前领跑,而你,只是没有跟上作者的思路罢了……所以,当你云雾迷蒙却又突然在万丈金光下发现原来是转山转水却又是万转不离其宗的时候,你就会无限佩服作者的文思和才情,这是一个真正思维敏捷反应迅速的人,眼处心生,直击现实,不拖沓,不冗杂,利落干脆……由此,我们窥一斑而见全豹,通过严歌苓的文字和作品,我们“知人论事”,作者本人的性格和特性,也便在文字里无声凸显。这绝对是一个生活的狠角色,因为能活生生地将现实撕裂公示于世人的人,这本身彰显的就是一种果敢和勇气。由此,严歌苓也绝对是一个当之无愧的真正的严格意义上的作家,包括你看她的很多的其他的文学作品,像《第九个寡妇》,还有大家比较熟知的也被张艺谋改编成电影的《归来》,由巩俐和陈道明主演,小说原名是《陆犯焉识》,还有最著名的是《金陵十三钗》,据说当时的电影一下子就卖了20多个国家的版权;还有被改编的小说《少女小渔》,刘若英作为主角而因此走红;《天浴》,由当年只有14岁的李小璐出演女主,而李也凭借本片获得了当年金马奖影后等等等等……可以说,严歌苓绝对是高产的作家,她自律,对于自己的写作有非常健康的时间表,而不是我们想象的疯狂的日以继日的文学青年。其次,她对于自己的写作有非常专业的态度,我们知道她为了小说可以去实地采风,最后,她非常了解作品和市场价值的兑换,不仅仅是一个写作者,同时是把好的写作迅速推向电影、影视市场化的作家。可以说,这是一位非常有才华且能以中文和英文同时写作的著名女作家,代表了一个社会作家真正应该有的面貌。而她的作品最大的特点是对于女性角色的塑造。用个人史和国家史的交融来写女性柔弱而坚韧的命运。既具备足够广的视角,又具有足够大的历史背景,通过关注个体来反思时代和人性。像《金陵十三钗》《小姨多鹤》等,这种特性表现得尤为明显。
用严歌苓自己的话说,就是——女人比男人更有写头,因为她们更无定数,更直觉,也更性情化。所以她笔下的主人公大都是女性,而且是特殊时期的女性。像《少女小渔》里的小渔、《扶桑》里的扶桑,包括《金陵十三钗》里的玉墨,到《芳华》里的何小萍、林丁丁等,而她也总是能把这些女性,放在一个大的时代背景下,写出女人的艰辛、坚韧和女人的大爱。而且她笔下的女人也大都很漂亮,而那种漂亮,不是表面的肤浅的漂亮,而是经历了岁月滋养、经历了时代打磨的漂亮,
大家应该都知道像去年第一季和今年播出第二季的高分美剧《了不起的麦瑟尔夫人》,其中的一段情节剧中,女主自从嫁人第一天起,就以严苛的自律精神,永远在丈夫面前保持完美的模样。她定期丈量自己身体的各个部位,以保证无论婚后多少年,身材都要像当初和丈夫恋爱时一样。而每晚等到丈夫睡着后,她才偷偷起床卸妆,当第二天第一缕阳光照进房间时,她就迅速起身化好妆,再躺回被窝。这样,丈夫自每天清晨睁开眼到晚上入睡,都只会见到她完美的面容。她此番对外表的苛刻讲究,好像也透出一股遵守纪律的狠劲,而现在的严歌苓几乎也是这样,她每日在家写作,从上午八点一直到下午三点,她就会停下来,开始化妆,然后换上漂亮的衣服,收拾房间,静等丈夫回家,每天如此,从无例外,所以就有人反驳严歌苓,说她这样天天约束自己,是不是太累,严歌苓反驳说,你要是爱自己的丈夫,就不能吃得走了形,不能肌肉松懈,不能脸容憔悴,这是爱的纪律,否则就是对爱的不尊重,对他的不尊重。所以,我们到现在看到的严歌苓,都是那样的优雅美丽,尽管有生活的风霜与严寒,但是在她身上,岁月的痕迹却是以另外一种特有的美丽与优雅体现了出来,可以说愈来愈香味持久悠远。
其实无论在写作中还是在生活中,严歌苓都是遵守这样严格的纪律,我想这也是她为什么会有如此高的成就的其中的一个原因吧。同时她也很坚强,就如她笔下的女性一样。尽管她是一位美籍华人,但是作为一名知名作家和专业编剧,她的作品,尤其是近几年来,被很多大导演追捧,比如,像张艺谋啊,冯小刚,陈凯歌等,包括美国的李安!并曾与多位这样的著名导演有过合作。
不知道我们大家知道不知道,严歌苓的父亲其实就是当代著名作家萧马《笔名》(原名严敦勋),可能说到这里大家还不是很知道,但是大家应该知道《铁梨花》这部电视剧,这部电视剧就是根据萧马的小说改编而成的,其实严格来说,这也是父女俩的合作。于是就有人曾在一次访谈中问严歌苓的父亲肖马,你这辈子最好的作品是什么?肖马回答:我的一生最好的作品就是我的女儿。她这样评价自己的女儿:她爱唱爱笑,“性格内向沉稳,心上背负着十字架。”对于这个内心的十字架,我想,正如作者严歌苓自己所说的——创伤性的记忆。“写作是源于我创伤性的记忆。”这样创伤性的记忆根植于个人的敏感,就像很多作家笔下的人物一样,多多少少都会有她自己的影子。“对于一个敏感的人,别人的创伤也可以变成自己的创伤,就看你的敏感度,所以我永远都会有创伤性的记忆。”把这种创伤性的记忆,用文字辗转地表达出来,是一种能力和义务。所以,《芳华》这部作品,严格意义上来说,也可以看成是严歌苓的自传。就像严歌苓自己说的,当年15岁的她加入文工团,情窦初开,因为父母离异,她受到继母影响,12岁的时候,考到成为一名跳红色芭蕾舞的文艺女兵。但是那天她却爱上了一个年轻气盛年长她许多的军官,但是当他终于有一天鼓起勇气跟军官告白的时候,军官却严厉地批评了他,并把她的这件事报告给了组织,还当着众人的面骂她,在那个思想保守的年代,15岁的严歌苓的这种行为本身,就是自取其辱自讨苦吃。上级在知道了这件事之后,就严厉地批评和惩罚了严歌苓,此后,一个15岁的少女就受尽了谩骂和指点,被人说成是道德败坏,这对于严歌苓来说,按她自己的话说,是及其丢人的,甚至想要因此而自杀。作品中的萧穗子可以说就是严歌苓另一个层面上的自己,她是一个害怕得罪大众而不敢直面读者的人,穗子更多地承载了她心里那些深刻的东西。所以,在当时冯小刚邀请严歌苓写一部文工团小说时,严歌苓一口答应。因为出生在1958年的冯小刚同样有份军队情结,他曾在自传里写过:“直到今天我都想拍一部电影,抒发多年来埋藏在内心深处的女兵情结。”于是他找到了同样入伍过13年、跳了8年舞的作家严歌苓,想打造一部唯美诗意的文工团电影。然而不成想的是,严歌苓一落笔却写成了一个反思青春的故事。这样一个看似青春,实则严肃而富有内涵的故事,其实已经离冯小刚起初的想法相去甚远了。当时严歌苓把文稿拿给冯小刚时,就直接坦白地告诉他,这不是你想要的那个唯美诗意的文工团小说。但是冯小刚看过以后却非常喜欢,依然决定拍摄,并邀请严歌苓亲自改编。严歌苓一口答应,尽管她已经很多年不亲手编剧自己的小说。这个故事原本是不叫《芳华》,而是叫《你触摸了我》。现在这个众所周知而又青春洋溢的名字,是冯小刚因为怕这样一个活雷锋的触摸事件太敏感不能过审,于是作品名改叫《芳华》,芬芳的气味,华丽的色泽,一如导演回忆里的青春。
严歌苓曾经反思说,“很长时间我都一直在想,人群集体里对一个弱者的迫害欲望是哪里来的,这种揭别人伤疤以显自己英勇的做法,就像鲁迅先生说的,不把别人说成似乎就不足以彰显自己的“纯洁”,这种靠打压别人以彰显自己“英勇高贵完美”的做法……40年后,她终于明白,对他人进行迫害,其实是自身在寻找一份安全感:没有人知道危机什么时候会降落到自己头上,加入到迫害的群体中才能找到安全。“而且人没有安全感实际上是一种退化,是一种从成熟向幼稚的退化。这也是我们人性当中的一个弱点,也正是由于这种弱点,导致了4个女兵不同的命运。”一个从神龛里走出来的人,一个一辈子没有对不起过别人,全是别人对不起自己,似乎自己吃了亏心理才舒适安稳,稍微比别人多一点优越感,就觉得亏欠了所有人,心理上自然形成了那种别人麻烦我可以,我绝不去麻烦别人,随时随地都在考虑着别人的感受……就是这样一个身高体积都不大的山东汉子,手头有千般手艺,心底有万般良善,身上散着淡淡的药味,口中常是劝诫慰勉的话,极爱干净,无论是自己平顺还是落魄,总是想的,做的,照顾到的,都首先是别人,但是正是这样一个好人,这样标准的雷锋,称职的雷锋……活的当代的雷锋,却因为青春的一场骚动,最终连一般人也不如了,连一般人的待遇也没有了。青春的一场骚动,却要全程买单。在因“触摸事件”从英雄模范沦为流氓的刘峰身上,严歌苓写下了自己对于墙倒众人推式迫害的思索,我不想控诉任何人。我只想写这样一段不寻常带有荒谬的历史运动,让读者看到一种非凡的奇怪的人性。她曾经说,我对人性感兴趣,但是对展示人性的舞台却毫无兴趣。她的作品,既丰富又具有传奇色彩,女性特有的细腻和深沉加上对历史的反思和回首,对人性的挖掘和揭露就显得尤为深刻和彻底;严歌苓的作品就是这样,以情动人,以情暖人。她的作品不是简单的故事情节,也不是简单的命运冲突。她的书,是让人深思,思考时代,思考人性。我想,很多人喜欢读她的书,也可能和她从书中告诉我们的做人道理一样——人啊,无论何时,都不要和自己置气,不和时代较劲,能过去的就尽力让她过去,实在过不去,就停停地让她过去,千万不要和自己较劲,就像《芳华》里的刘峰,《第九个寡妇》里面的葡萄,尽管在被自己一手打造起的神龛被生生扼杀,尽管有被毁掉的青春和人生,然而在整个青春落幕时,却依然是恬恬淡淡,没有苦大仇深,没有悲哀抱怨,偶尔想到远方的故人,就转移视线。心底不留伤,眼底不留泪。吃得下饭,睡得着觉,没有记挂的人,也没有必须要做的事,恬恬淡淡,安安稳稳。种花养草,音乐舞蹈……性子要稳,路子要野,只有这样,才足以撑起一个茁壮的人生。所以,读这本《芳华》,读严歌苓的作品,通过了解作家和作品,我受益匪浅,所以,也很期待自己的二次阅读,能再咀芳华,吮杂其味通晓其理,同时也希望日后的自己,也能够真正成为和作家严歌苓一样的人,有见地、有智慧、大气果敢,内心充满爱与人性光辉的人。
本文由 文言宝 整理,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wenyanbao.com/html/20221229/115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