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缺:我们是如何陷入贫穷与忙碌的》读后感2200字
好书,揭示了贫穷和忙碌究竟是如何牢牢的将人困住。作者介绍了一系列精巧的实验,证明了穷人之所以穷,并不是因为懒惰或不善于理财;而忙碌的人之所以永远缺少时间,并不是因为缺少规划。所以,如果将富人放到穷人所处的境地,表现可能会比穷人更差。作者强调,穷人更重视财富,有更强的规划能力,贫穷和忙碌背后的根源是“稀缺”。
- 一、“稀缺”带来哪些问题?
稀缺造成的第一个问题是“管窥”。当我们专注于一件事情的时候,会形成管窥。专注有时会带来好处,比如更高的效率,更加精细的筹划。但有时,专注会导致对于次要需求的过度忽视,比如工作压力大就会忽略健身,饥饿的人会忽略食物的安全性。
稀缺造成的第二个问题是“带宽”的降低。实验证明,人的智力、控制力是有上限的,没有人能够承受无限大的压力而不崩溃。用“带宽”来形容这种现象,非常精彩。
稀缺造成的第三个问题是借用和短视。因为稀缺,我们会借用未来的时间和财富。导致未来陷入更大的稀缺状态,进而恶性循环。作者在书中描述了穷人是怎样迫于压力一步步陷入破产的境地。
- 二、由“带宽”这一概念所想到的。
我认为无论是“管窥”、“借用”还是“短视”,都可以用“带宽”理论来解释,“管窥”现象同样是因为注意力被大量占用造成的,而“借用”和“短视”则是因为压力超过了个体的承受能力,这同样是个“带宽”问题。所以,聊点由“带宽”所想到的东西吧。
为什么稀缺和贫穷紧密连接?是因为财富可以让我们一定程度上摆脱稀缺。财富可以换取时间,换取更多解决方案。财富可以让我们不需要那么急迫的做出决定,而穷人哪怕面临着更高的机会成本,也只能立刻做出选择。
上司的冷眼与不理解,同事的窃窃私语与想当然,下属的各色困难传递,四面八方无处躲藏的各种鸡毛蒜皮,疑难杂症,最终在我们的大脑中百川成海。面对生活、社会的无穷压力,只能祈求我们有足够的带宽运算、处理,不至于崩溃、爆炸。当我们陷入困扰时,哪怕是微笑,与人友善这样简单的事情都会变的困难。所以表面上的能力不足可能是因为他正在被很多负累所困扰。因为我们的认知能力会受到外界干扰,所以更差的表现,其实往往源于带宽被其他事情占据。就连所谓天生暴脾气,可能也是因为这个人的带宽由于先天或后天的原因过窄,无法妥善处理面对的局面,脾气不好只是外在的一种表现而已。生气不如长本事,指的是应该用长本事的方法来让自己拥有更大的“带宽”,拥有更强处理难题的能力,发脾气是没有用的。
将工作按照紧急和重要性进行分级,比如重要并紧急、重要不紧急、紧急不重要、不紧急不重要,之后再按照次序来安排时间和精力的分配,已经是常识了。我们都知道应该优先重要并紧急的事情,对于重要不紧急的事情要列入计划,不要被紧急但不重要的事情占据了主要精力,尽量减少不紧急不重要的事情。但是对于穷人来讲,面临过多的难题,想有效的进行优先度排序成为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所以,与其说穷人排列优先度的能力较差,还不如说穷人面临的局面更复杂,进行优先度排序的难度更大。所谓的从容不迫,处乱不惊,游刃有余,那只不过是因为你的“带宽”还够。
所谓“预则立,不预则废”。某种角度讲,这句话说的是合理分配“带宽”的问题。对家人和亲友格外易怒暴躁,这也是个带宽分配问题。为什么很多人说再忙也要留出空闲发呆,这是因为带宽需要时间清零。
富人或是社会地位较高的人优势就在于可以有偿甚至无偿占用他人的带宽,通过占用他人的带宽来达到节约自身带宽的目的。比如助手、秘书,会为领导或老板推演行程,代拟讲话等等。老人替我们接送孩子,照顾家庭,这其实是我们占用了他们的“带宽”。
- 三、怎样解决“带宽”的“稀缺”问题?
同意作者所言应该对“带宽”进行合理的规划和管理,但是对于作者所谓应该用“余闲”来牵制稀缺的观点,不能苟同。如果有“余闲”自然就不会稀缺;如果处于“稀缺”,那“余闲”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从何而来呢?相比而言,拥有更多资源的人,可以更加从容的为自己创造“余闲”。人往往是受客观环境影响陷入“稀缺”状态,“余闲”并非总能自己创造出来。
“带宽”是可以通过自身努力获得改善的。无论是读万卷书,还是行万里路,其实都是在通过学习和实践来磨砺自己,以追求更大的带宽。所谓超越自己、百炼成钢,很大程度上就是要颠覆性的改变自己的“带宽”状态,获得承受更大压力的能力。这才是摆脱“稀缺”的终极方法。
改善“带宽”,重要的是拓展维度。在一维空间,我们只能拓展长度;在二维空间,我们可以拓展面积;而到了三维,我们就立刻拥有了体积,获得了无数个平面。维度的改变,可以让我们革命性的解决“带宽”问题。比如,传统的企业经营者,很难理解公益企业的概念;比如,传统卖场很难理解大数据支撑下的网商是怎样运作的。这就是因为他们没有处在同一个维度上。我们所处的维度越高,解决问题的方法就越多,承受压力的“带宽”就越大。
延伸一点思考,我们为什么要有一点工作以外的爱好?我们为什么要读生物学,读科幻,读历史,读地理?为什么读小说、读诗歌、看演唱会?那些所谓“有用”的书里介绍的其实是和我们的工作、生活处在同一个维度的经验。而那些看上去并不直接相关的学习才能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拓展我们“带宽”的维度。“思维”,不就是思想或思考的维度吗?
最后,我想,一个好的社会制度,应该能够使大多数人免于陷入稀缺状态。
本文由 文言宝 整理,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wenyanbao.com/html/20221229/126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