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范文> 正文

《知识的边界》读后感_1500字

《知识的边界》读后感1500字

《知识的边界》这本书讲了一个金字塔的层级,就是数据——信息——知识——理解——智慧,智慧在最顶端。知识是无限的,在当代也有一个无限的容器和载体——互联网。

这本书强调当今的主要问题不是信息过多,而是怎样在众多的信息当中找到我们需要的信息。对于这一问题,科技给出的答案是搜索引擎和社交媒介。

报纸、期刊、书籍、广播这些旧有过滤器失势,被互联网的放大效应以及搜索引擎和社交媒介的新过滤所取代。知识的整体性和封闭性受损。

传统的知识结构与权威专家开始让步于或是叫做接纳群众的力量与智慧。同时兼职专家与个性化服务的网络匹配也很好的满足了个人需求。旧式的资质认可权威体系过于缓慢。

知识的证明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原则和类推,第二阶段是事实推理,第三阶段是观点的交锋。我们现在正处于第三阶段。对应的知识处在哲学的思辨,科学的论证和意见的表达。

网络的重要作用在于引进多样性和分流,而适度的多样性与建立回声室的高墙使得网络与传统的对话方式有诸多相似之处。

该书的语言有些晦涩可能不在于翻译,而是在于作者的学术背景是哲学生,用词和逻辑都带有其对哲学的研究与解读。其实翻译还是挺良心的,每一个重要词汇后都有英文注释。

总的来说,网络使传统知识媒介书籍式微,但是却不可能代替书籍,二者在共存的情况下给我们带来更多样、更立体的表达方式,使我们的表达由长形式到短形式到网形式,不一而足。而且这种表达的互动性显然要好于书籍。但是网络因其无限所以无形,这就为知识的去权威化、去中心化提供了条件。

一部作品的权威性,不再是由它的出版机构盖章认可,而是在不断地编辑、阅读、审议、讨论、修改这种连续的体系中和不断周而复始的过程中,协商产生。

知识不再只是从A到Z的严密的逻辑论证,而是一张无定形的、相互交织的、不可掌控的大网。

科学的论证从简单的事实通过灵感提炼出公式的方式转变为通过海量数据与建立模型的模型模拟来分析。

对于科学中的复杂问题要通过网络来容纳,细节问题仍然要利用传统手段实验、辩论与权威的裁决,而中间地带在若干不同信息之间则可以采用命名空间的办法进而使一种有益的差异成为可能。

相比层级环境下的决策制定,网络决策在按比扩展上表现更为出色,至少在某些情况下是如此。由于机构已经变得越来越庞大并且和网络交织得越来越紧密,那么要想作出最明智的决策,你所需要的,也是一个网络。

我们在网络上的角角落落所遇到的那些链接,彻底改变了知识的结构,改变了权威人士和证书的角色,改变了我们停止继续发问的理由和所在。

它不再是一个权威高墙里的王国,而是一条能够令我们到达目的地的道路。最后一个字,已经再不是最后一个字了。

就架构而言,网络缺少一种整体的许可体系,这使得知识不再像是独立存在的内容——用伯纳德·福舍尔的话来说,砖块——而更像是节点,只有在将它们连接起来的网络内,我们才能充分信任它们,甚至是理解它们。

这个网络依赖于我们的出发点,我们的观点,也不可避免地依赖于人类对重要事物的感知。

而今,分歧变得如此显而易见不可避免,但也没有改变一切。科学家要研究理工,他用的是和之前一样的装备和技术。研究文商,虽然可以享受在线资源的便利,但她仍然要走同样的道路,翻阅同样的账簿,用几乎和之前一样的方法记录自己的工作。虽然如此,网络的公共性已经令一个务实的真理无可避免:

我们的共同之处,不再是拥有彼此一致的知识,而是身处总是存在分歧的同一个世界。

最后,你的在与不在,在网络中都是一种存在。

本文由 文言宝 整理,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wenyanbao.com/html/20221229/12889.html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