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范文> 正文

《斯通纳》读后感_1600字

《斯通纳》读后感1600字

时间终将证明一本书的好坏。《斯通纳》首印才一千本,而这一千本在当年还大都卖不出去。50多年间也没有再版机会。如果不出意外的话,《斯通纳》就像这世上的大多数书籍一样被人遗忘,逐渐消失在人烟之中。然而,好书总会有人欣赏。《斯通纳》一直在美国的某些小圈子(圈子的构成是一些编辑、作家、书评人、或者资深读书人)里被人传阅,它被小群人赞叹、推荐给身边的人,它就好像只属于某个圈子里的传说。直到50多年后再出版,被翻译成多国语言,让大众有机会去了解、阅读它,感受它文字里的美。

书的开头就简单概括了斯通纳的一生,19岁进入密苏里大学,求学8年,之后一直在母校教书直到死去。一个平凡大学老师的一生。没有什么曲折离奇的故事,也没有什么英雄人生。这大概也是大多数人的一生吧。

我们看文中一段“如果偶尔有学生碰巧看到这个名字,也许会纳闷威廉·斯通纳是谁,但促使他探究的好奇心顶多止于提个漫不经心的问题,斯通纳活着的时候同事对他并不怎么尊崇,现在几乎绝口不提了。对年纪稍长的同事来说,他的名字意味着让人想起等待大家的那个最后结局;在年纪更轻的听来,这个名字不过是勾起毫无意义的过去的某种声音而已,而且没有什么共性可以跟他们本人或者自己的职业联系起来。”这不仅是说斯通纳,我们这些普通人死后大概也得到诸如此待遇或者评价。读《斯通纳》不仅仅看到的是别人的人生,也看到了自己的人生。

对于很多人来说读完《斯通纳》并不容易,因为《斯通纳》缺少了很多流行的通俗文学的诸多要素,比如说悬念、冲突、情节的跌宕起伏等。但即便只读完第一章的人也能感受到《斯通纳》确实是本好书。翻来书页,仔细品读,你能感觉到词句之间的精准度,作者几乎完美地把内心表达的东西转换成了文字,以至于作为读者的我们没有障碍地接受到作者的思想和内心表达的一些东西。

我选了第一章的一些片段举例说明。首先描述了父母因常年在田里劳作而越发显的衰老,劳作几乎压垮了他们身体。接着又描述了颓败而简陋的家庭的环境,显然勤劳并没有给斯通纳的家带来财富。在一个晚春的黄昏,斯通纳和父亲干完了农活后父亲说有人告诉他有个大学新设了农学院,斯通纳应该去那学习。斯通纳反问了一句“要花好多钱吧?”,从这句话里可以看出斯通纳并不认为他家有钱供他上大学,他也没有对于上大学抱有希望,也许他早就决定了上完高中后就留在家里帮父亲干好农活。然而父亲却给了他一个解决的方案,我们来看当斯通纳听到这个方案后表现怎么样的,“斯通纳的双手平摊在桌布上,在灯盏亮光的照耀下,桌布闪烁着暗淡的光。他去的最远的地方没有超出过布恩维尔,顶多十五英里远。他尽量抑制着让自己的声音保持平稳。”,我们可以想象一下人什么时候才会双手平摊在桌子上,显然是在激动或者紧张的时候才会那样做。斯通纳的内心是不平静的,他看到了人生的新方向。但斯通纳必须考虑到现实的种种困难,他保持了克制,问了父亲他走后家里的农活怎么办,父亲早就早就想好了解决方案,把几亩该种小麦再再减少些农活,而母亲也表示希望他照父亲那样做。这时斯通纳还显的在犹豫。““你们真的想让我去吗?”他问道,似乎半是希望得到否定的答复。“你们真的想让我去吗?””斯通纳连问了两句,这时表现情感的递进,后一句比上一句的反问语气更加浓烈,显现出了当下斯通纳的复杂心情。“似乎半是希望得到否定的答复”,他既渴望去上大学,又担心父母想留下来照顾父母。文中接着写了“父亲在椅子里挪了挪身子。他看着自己粗壮、长满老茧的手指,泥土钻进那些干裂的缝隙,深邃得都不可能洗掉了。他把手指锁在一起,从桌上举起来,那态度几乎像个祷告者。”然后父亲把让他上大学的理由告诉了他,父亲上完小学就出来干农活了,然而土地一年比一年贫瘠,农活越来越重,他希望斯通纳上大学后找到解决办法。描述父亲的这几段也是相当精彩,刻画出了一个朴素、勤劳、被生活压弯了脊梁的农民形象。

本文由 文言宝 整理,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wenyanbao.com/html/20221230/13041.html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