墙上的脚印优美的句子,墙上的脚印优美词汇推荐阅读:
1. 墙上的脚印高中生作文
雪白的墙上,出现了一排脚印。这脚印很小,还没有一个巴掌大,但五个脚趾头分得清清楚楚。
它歪歪扭扭地从墙跟攀到举手够得到的地方,再往上没有了。这件事在班里引起不小的反响。
“这么小的脚印,只有小毛头才有。”班上有的同学说。
“小毛头怎么会到我们教室里来呢?那他还得像飞车那样,贴着墙壁走……”又有同学说。
“你们看,这脚印都是一个方向的,难道一个人的两只脚都是长在一面的吗?”
这些话给墙上的脚印增加了一种神秘感。
“别是出鬼了吧!”平时有点迷信的李玲说。
不少同学害怕起来,过去很早到校的也不敢早到了;一个人不敢单独进教室,要几个人才敢进去。
班长周文同对阿朋说:“这事你得调查清楚,不然大家这么不安心,会影响学习的。”
阿朋在班里作了调查,他找了不少同学谈话,但谁也没有看见有“小毛头”进教室,谁也说不清是怎么回事。阿朋和每个人说话时,注意察看对方的态度和语气,但也看不出一个结果来。
时间一天天过去了,日子久了,这件事也就淡忘起来。原来有小脚印的地方,已被刷上白石灰,不再有痕迹了。
有一天下午,天突然下起了大雨,放学后,不少同学呆在教室里等家长送伞来。有的同学趴在桌上做功课;有的聊天;有的在讲台前的空地上踢毽子玩。有三个女同学站在玻璃窗前,看着窗外“哗哗”的雨水。她们嘴里哈出的热气,使窗玻璃模糊起来。其中两个女同学用手抹掉窗玻璃上的水汽,窗玻璃便又明亮起来,可以继续朝外看。站在最边上的一个同学叫下婷婷,她是这学期从西安来的转学生。她一面看着窗外,一面用手指在模糊的玻璃上画出一些图案:花朵,小鸡,房屋,树木……她还用右手捏起一个拳头,在玻璃窗上轻轻捶了一下;又用五个手指在拳头印子的前方点了点,这都是无意识完成的图案,但图案一出来,她就吓了一跳,连忙用手掌把它抹去。这事虽只发生在几秒钟里,可眼明脚快的阿朋却走了过来,简单明了地说:“丁婷婷,教室墙上的那些脚印是你落下的,对吗?”
丁婷婷顿时脸蛋绯红。
同学们一下子围了过来,不知发生了什么事。
阿朋以肯定的口吻重复一遍:“那脚印是丁婷婷落下的!”
李文同说:“丁婷婷这么大,那脚印那么小,怎么是她落下的?”
阿朋在弥漫着水汽的玻璃窗上,模仿丁婷婷的动作,举起了拳头,在窗玻璃上轻轻捶一下,哦,玻璃上立刻出现了一个小人的脚掌。阿朋用四个手指在脚掌前点一下,呀,出现四个小脚趾,再用大拇指一点,一个完整的脚印落在玻璃窗上。原来是这么回事!
丁婷婷供认不讳,墙上的那些脚印都是她印上去的。那回放学后,她独自在教室里等妈妈,闲得无聊,便沾着地上的灰,往墙上盖脚印,惹出这般是非来。事发后,她发现同学们议论纷纷,又很生气,就不敢承认了。
至于阿朋呢,他在那次调查谈话中发现丁婷婷说话吞吞吐吐,可又没有什么证据;而今天,他对丁婷婷特别注意,所以一下子发现了玻璃窗上的脚印。人证、物证俱在,他是不会放过机会的。
对于脚印是一个方向的问题,现在也明白了,因为是一只手制作出来的。
2. 《墙上的脚印》“读后感”梅子涵著
脚印读后感
---
生命的力量
《脚印》
是在一个春意融融的午后,
飞越千山万水来
到我的案头的。厚厚的一本书,简洁精美的书页,散发着油墨香,捧在手里,我欣喜,又苦
恼。欣喜的是,叔叔果然是一诺千金的君子,我只不过偶然提到想拜读他的《脚印》
他就毫
不犹豫的寄来了他亲自签名的这本书;苦恼的是,我只不过是默默平凡的一介女子,叔叔是
学术界教育界德高望重之人,与叔叔在博客的浩瀚大海里因文字而相遇,无功不受禄,我如
何承载得起他的这份厚爱与珍重?
怀着这样忐忑矛盾的心情,我翻开了这本凝聚了
作者一生心血的《脚印》
朴实,细腻的文字,为我们勾勒出黄河岸边广阔的山水,淳朴的民
风;简练,平和的语言,为我们讲述了一个男子汉波澜起伏,百折不挠的人生。在平静的叙
述中,无论是艰难困苦的童年,胸怀壮志的青年,还是饱受磨难的中年,以及疾病缠身的老
年,我们始终能感受到一颗不屈服于命运,热爱生活的心!那是黄河儿女的坚强之心,也是
一种生命的力量吧?
读过很多传记,有的是作者自传,有的是为他人所写,一些优
秀的传记文学,能够发人深省,受益匪浅,让我们在读的过程里,不但被吸引,被感动,也
能学到许多深刻的哲理,不一样的人生,却能感同身受,与文字里的人物一起体验着喜怒哀
乐,悲欢离合。我想,这些打动我们的作品,不是华丽的文字,也不是曲折的情节,而是文
字里的真诚吧?叔叔的《脚印》无疑是其中的翘楚之作。在这个春天,我每天都会在午后翻
开这本书,一字一句,慢慢阅读,细细去体会书中的情节,情感,有时默默流泪,有时会心
而笑,
有时,
掩卷长思,
思绪停留在书中的某一刻,
某一个地方,
久久不舍得离去。
我
的父亲也是出生于上世纪四十年代,在我记事起,就常常听他讲诉那个时代的历史风云,在
那样的大时代里,
普通人的命运只能随着历史的洪流沉浮,
身不由己,
自然灾害,
政治运动,
人如蝼蚁般活着,挣扎着,,梦想,似乎是一种罪孽。所以,会有遗憾,有无奈,也有
不甘。后来,在书中,电影里,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觉得不可思议,不可想象,但那确实就
是曾经发生过的现实,经历过那些黑暗的折磨,不被击垮的人,如浴火凤凰,都有着坚韧不
屈的性格,都必将华美重生,我由衷的敬佩他们。
而叔叔童年的苦痛,又岂是一般
常人能忍受的?那时的黄河岸边,贫瘠,穷困,战乱,就在这样的环境下,却能自强不息,
不屈不挠,叔叔人生的第一串脚印,何其坚韧,顽强!
()
这最初的磨砺,让以后的每一步,
都走得铿锵,有力,精彩!哪怕是面对病魔,面对死神,叔叔的坦然,从容与毅力,都令我
叹服不已。这跌宕起伏的一生,由叔叔的一支妙笔,娓娓道来,人生的亲情,爱情,友情,
人性的善良,
宽容,
诚实,
伴随着一个个闪亮的脚印,
成就了一曲美妙华贵的乐章。
人
生,是一个个脚印串联起来的,深深浅浅,落地无悔,有的是踏在泥泞湿滑的山间小路上,
道路曲折,
寸步难行,
可山重水复,
当攀至险峰,
看无尽风光,
那一串脚印,
如闪光的珠链,
是人生最美好的珍藏;有的是走在花开草绿的平坦大路上,微风徐徐,步履轻松,可风云变
幻,
暴风骤雨也会突然来袭,
纵然脚步踉跄,
那一串脚印,
亦如伤疤,
是人生最警醒的记录。
“读一本好书,就是与一个高贵的人在交谈。”
在博客里,叔叔是我的良师,是我的益友,感
谢叔叔,让我的书架里有了一本有作者签名的巨着,让我有机会懂得灵魂的高贵,反思自身
的脆弱,让我在文字的海洋里捕捞到美丽晶莹的珍珠,这份馈赠,终身铭记。
3. 墙上的脚印读后感
读《墙上的脚印》有感
星期天,去同仁书店看书。走进书店,来到儿童阅读区。我寻找自己喜欢看的书。找了几本,感觉不是特喜欢,突然《墙上的脚印》这本书吸引了我的视线,标题有意思,看看内容。猜想他是不是写调皮捣蛋的孩子的故事。随便翻了几页,看到有一段文字写到,“戴小桥,你忙着写作业干什么?你出去玩会,你不要弹琴了,今晚电视很好看,你去看电视吧„。”
文中的主人公简直和我太像了。 有一段时间,我的行为习惯特别不好。写作业拖拉,弹琴不认真,总是找理由不去做。妈妈开始的时候督促我,后来发现我还是表现不好。妈妈也说类似这样的话:孩子,不学习不学习吧!你看见咱家农村的亲戚那个小孩,很早就不读书了,在饭店端盘子,洗碗。不也挺好么?不行将来你也去饭店当服务员„我当时也是和主人公一样的反应,妈妈怎么不要求我,怎么不管我。
想到那个小哥哥来我家,讲述他工作的事,我心里是很替他难过,心想:我可不要那样,那个小哥哥满手都是伤,因为干不好还挨骂。妈妈说:你不愿意干,那没有文化,没人愿意给你工作。你没有办法选择工作。想想我还是害怕将来成为那样的人,于是我心甘情愿的去写作业,练琴了。《墙上的脚印》这本书,就是讲我们孩子发生的事。
写读后感的写法:
要写读后感,就要善于抓住这些零碎、甚至是模糊的感想,反复想,反复作比较,找出两个比较突出的对现实有针对性的,再集中凝神的想下去,在深思的基础上加以整理.也只有这样,才能抓住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写出真实、深刻、用于解决人们在学习上、思想上和实践上存在问题的有价值的感想来.
一、要真实自然.就是要写自己的真情实感.自己是怎样受到感动和怎样想的,就怎样写.把自己的想法写的越具体、越真实,文章就会情真意切,生动活泼,使人受到启发.
二、从表现手法上看,读后感多用夹叙夹议,必要时借助抒情的方法.叙述是联系实际摆事实.议论是谈感想,讲道理.抒情是表达读后的.叙述的语言要概括简洁,议论要准确,抒情要集中.三者要交融一体,切忌空话、大话套话、口号.
三、从表现形式上看,也有两种:一种是联系实际说明道理的.这是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和具体生动的事例,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阐明一个道理的正确性,把理论具体化、形象化,使之有血有肉,有事有理,以事明理,生动活泼;另一种是从研究理论的角度出发,阐发意义.根据自己的研究和理解,阐明一个较难理解的思想观点,或估价一部作品的思想意义.
4. 墙壁上的脚印作文该怎么写
暑期改造后的姜屯中学变得漂亮了,教室内窗明几净、地面清洁、墙壁雪白;浅灰色的走廊、深蓝色的栏杆、白净的地面、洁净的标志牌在阳光下耀眼夺目;窗外是绿树红花、浅绿色的草坪上有蝴蝶在飞舞……一派焕然一新的面貌,开学后的师生们置身于这片清新高雅的环境中,倍感赏心悦目,令人心情舒畅。
整个校园沐浴在祥和美好的氛围中。一天,我巡视校园,看到了这样一幅画面:七年级个别班级内的墙裙上布满了大大小小的脚印,脚印的污迹在粉刷一新的教室里黑白分明,十分地刺眼,仿佛在乞求善良的同学们别这样,快还给它清白。
我皱起了眉头,才仅仅开学不到两个月,是谁在洁白的墙壁上留下了第一个脚印?然后就有了第二个?第三个?学生们真的分不清美丑吗?不懂得珍惜爱护身边的美吗?对脚印的出现没有人去在乎吗?我知道,七年级的孩子来自本镇不同的小学和家庭,所受的教育不同,因而习惯养成差别很大。刚开始进入新学校的时候,对他们来说,这里的一切都是新鲜的,新班级、新老师、新同学、新环境,都想彼此间留下好印象,因此,违纪的事情自然很少发生,但是,待新鲜感一过,他们身上不好的行为习惯就开始逐渐暴露出来,各种违纪现象都开始一一出现。
客观地说,对待这些第一次出现的不良现象,我还是能够接受并原谅的,包括出现第一个脚印。因为成长中的孩子是伴着错误长大的,教育的过程就是要求我们一次次帮助学生发现错误、纠正错误、反省错误,这些无可厚非。
真正让我在意的是,当教室内出现第一个脚印的时候,留下脚印的同学会怎么想?其他同学会怎么看?老师们会不会熟视无睹呢?此事让我想起了心理学中的“破窗理论”。 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菲利普·辛巴杜于1969年进行了一项实验,他找来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把其中的一辆停在加州帕洛阿尔托的中产阶级社区,而另一辆停在相对杂乱的纽约布朗克斯区。
停在布朗克斯的那辆,他把车牌摘掉,把顶棚打开,结果当天就被偷走了。而放在帕洛阿尔托的那一辆,一个星期也无人理睬。
后来,辛巴杜用锤子把那辆车的玻璃敲了个大洞,结果呢,仅仅过了几个小时,车就不见了。以这项实验为基础,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提出了一个“破窗效应”理论,认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幢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的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示范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
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结果在这种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猖獗。从“破窗效应”中,我们可以得到这样一个道理:任何一种不良现象的存在,都在传递着一种信息,这种信息会导致不良现象的无限扩展,同时必须高度警觉那些看起来是偶然的、个别的、轻微的“过错”,如果对这种行为不闻不问、熟视无睹、反应迟钝或纠正不力,就会纵容更多的人“去打烂更多的窗户玻璃”。
身为教育者,不应该从中获得启示吗?在学校领导班子会议上,我把这个现象向全体领导作了通报。要求我们的各位管理者对这件事重视起来,不能因小失大,要举一反三,注重教育教学中的细节管理,不可忽视学生众多的“第一次”,比如:第一块玻璃被砸、第一次桌面被损坏、第一次黑板上出现凹坑、第一次宣传牌上出现划痕、第一次打坏路灯、第一次、第一次不完成作业、第一次上网、第一次逃宿、逃课……要知道,这些随处可见的“第一次”,都是学生向错误迈进的第一步,也都是活生生的促进学生自省的教材,这其中孕育着无数的教育机会,作为教育者,就不能让其在眼前轻易掠过,错过了,也就错失了一次极好的教育学生的机会,错失了一次使学生改过自新的机会,错失了一次使学生养成好习惯的机会,相反,学生的坏习惯就会得到强化,就会有更多的学生来效仿,违纪学生就会越来越多……如此放纵自流下去,学校就会背离教育的宗旨,远离教育的目标,不闻不问,何谈育人?“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因此,小小的“第一次”很重要,它关乎到是将学生的不良现象纵容滋生还是消失在萌芽状态!抓住了教育机会也就抓住了成效,相信每一个教师都明白,学生的“现身说法”胜似无数说教。
我认为,不懂的抓住“第一次”教育机会的人,还不是真正的懂教育的人。记录《墙壁上的脚印》这篇短文时,我突然有了个想法,那就是:给每位同学布置作业,以此为题,作文一篇,择优奖励。
墙壁上的第一个脚印,看似事小,其实事大,它在某种程度上考验着教育者的职业态度,也考验着教育者的管理智慧。
5. 墙壁上的脚印作文该怎么写
暑期改造后的姜屯中学变得漂亮了,教室内窗明几净、地面清洁、墙壁雪白;浅灰色的走廊、深蓝色的栏杆、白净的地面、洁净的标志牌在阳光下耀眼夺目;窗外是绿树红花、浅绿色的草坪上有蝴蝶在飞舞……一派焕然一新的面貌,开学后的师生们置身于这片清新高雅的环境中,倍感赏心悦目,令人心情舒畅。
整个校园沐浴在祥和美好的氛围中。一天,我巡视校园,看到了这样一幅画面:七年级个别班级内的墙裙上布满了大大小小的脚印,脚印的污迹在粉刷一新的教室里黑白分明,十分地刺眼,仿佛在乞求善良的同学们别这样,快还给它清白。我皱起了眉头,才仅仅开学不到两个月,是谁在洁白的墙壁上留下了第一个脚印?然后就有了第二个?第三个?学生们真的分不清美丑吗?不懂得珍惜爱护身边的美吗?对脚印的出现没有人去在乎吗?
我知道,七年级的孩子来自本镇不同的小学和家庭,所受的教育不同,因而习惯养成差别很大。刚开始进入新学校的时候,对他们来说,这里的一切都是新鲜的,新班级、新老师、新同学、新环境,都想彼此间留下好印象,因此,违纪的事情自然很少发生,但是,待新鲜感一过,他们身上不好的行为习惯就开始逐渐暴露出来,各种违纪现象都开始一一出现。客观地说,对待这些第一次出现的不良现象,我还是能够接受并原谅的,包括出现第一个脚印。因为成长中的孩子是伴着错误长大的,教育的过程就是要求我们一次次帮助学生发现错误、纠正错误、反省错误,这些无可厚非。真正让我在意的是,当教室内出现第一个脚印的时候,留下脚印的同学会怎么想?其他同学会怎么看?老师们会不会熟视无睹呢?
此事让我想起了心理学中的“破窗理论”。 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菲利普·辛巴杜于1969年进行了一项实验,他找来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把其中的一辆停在加州帕洛阿尔托的中产阶级社区,而另一辆停在相对杂乱的纽约布朗克斯区。停在布朗克斯的那辆,他把车牌摘掉,把顶棚打开,结果当天就被偷走了。而放在帕洛阿尔托的那一辆,一个星期也无人理睬。后来,辛巴杜用锤子把那辆车的玻璃敲了个大洞,结果呢,仅仅过了几个小时,车就不见了。以这项实验为基础,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提出了一个“破窗效应”理论,认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幢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的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示范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结果在这种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猖獗。从“破窗效应”中,我们可以得到这样一个道理:任何一种不良现象的存在,都在传递着一种信息,这种信息会导致不良现象的无限扩展,同时必须高度警觉那些看起来是偶然的、个别的、轻微的“过错”,如果对这种行为不闻不问、熟视无睹、反应迟钝或纠正不力,就会纵容更多的人“去打烂更多的窗户玻璃”。身为教育者,不应该从中获得启示吗?
在学校领导班子会议上,我把这个现象向全体领导作了通报。要求我们的各位管理者对这件事重视起来,不能因小失大,要举一反三,注重教育教学中的细节管理,不可忽视学生众多的“第一次”,比如:第一块玻璃被砸、第一次桌面被损坏、第一次黑板上出现凹坑、第一次宣传牌上出现划痕、第一次打坏路灯、第一次、第一次不完成作业、第一次上网、第一次逃宿、逃课……要知道,这些随处可见的“第一次”,都是学生向错误迈进的第一步,也都是活生生的促进学生自省的教材,这其中孕育着无数的教育机会,作为教育者,就不能让其在眼前轻易掠过,错过了,也就错失了一次极好的教育学生的机会,错失了一次使学生改过自新的机会,错失了一次使学生养成好习惯的机会,相反,学生的坏习惯就会得到强化,就会有更多的学生来效仿,违纪学生就会越来越多……如此放纵自流下去,学校就会背离教育的宗旨,远离教育的目标,不闻不问,何谈育人?“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因此,小小的“第一次”很重要,它关乎到是将学生的不良现象纵容滋生还是消失在萌芽状态!抓住了教育机会也就抓住了成效,相信每一个教师都明白,学生的“现身说法”胜似无数说教。我认为,不懂的抓住“第一次”教育机会的人,还不是真正的懂教育的人。
记录《墙壁上的脚印》这篇短文时,我突然有了个想法,那就是:给每位同学布置作业,以此为题,作文一篇,择优奖励。
墙壁上的第一个脚印,看似事小,其实事大,它在某种程度上考验着教育者的职业态度,也考验着教育者的管理智慧。
本文由 文言宝 整理,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wenyanbao.com/html/20221230/133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