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范文> 正文

《红日》读后感_1200字

《红日》读后感1200字

看中国当代文学,绕不过“三红一创,保林青山”这八本书。
如何评价革命史诗文学,在我心里是个好难的题目。近来这些书开始销声匿迹了,在整个文学呈低迷状态的时候,他们更加被人们遗忘了。这些塑造高大全我方形象、丑化敌方形象的小说,就像手撕鬼子的战争片一样,被现在的人们嘲笑指责。
不可否认它们对历史的描述方式实在是太明显经过艺术加工。比如说,我方的将领一定是沉着冷静的,士兵一定是骁勇善战不怕牺牲的,神一枪就能打下来一架敌机;敌方呢,将领一定是丑陋的、暴躁的、生活腐化的,敌方士兵都是没有骨气的。事实上在《红日》这本书里,以孟良崮战役为原型的故事中,将领张灵甫所率领的74军确实是一支王者之师,而张灵甫本人也绝非作者所描写的那样——肥头大耳、什么紫色面皮绿色眼睛……相当严重的丑化啊,张灵甫本人绝对是帅的一批,而且是极有涵养的读书人,作为高级将领在抗日战争中作出了巨大贡献。此处默哀张灵甫三分钟。。所以个人觉得从反面来说,我军如此刻意丑化张灵甫、将打败张灵甫作为无上的目标,也证明了张灵甫乃心头大患吧。
这种描写人物的惯用手法,当然从1942年开始就成为传统了,渐渐发展到文革时期达到顶峰。这当然不好,不好。但是我觉得也不能一味批评,否则我们不就从一味赞扬的极端跑到另一个极端了吗?高中生物老师说过,存在的即是合理的,这种文学形式的出现必然有其存在的理由。首先在战争时期,我们需要这样的文学,来鼓舞士气,给茫然的平民百姓一些希望的曙光;其二,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人们建设新中国的精神头十足,这时候产生一大批歌颂英雄,或者说重写历史(说多了恐怕要查水表。。)的故事也是正常的现象;其三,巩固新政权;其四,暴力美学,吸引人的作品总是离不开暴力和性的,战争故事很好地满足人们寻求的心理。
回到开头,我说我很难评价这时期的文学,因为我自身受其影响颇深。我是生在红旗下长在阳光里,根正苗红好青年(可能最近有点长歪了),虽然是90后,但从小还是接受红色文化熏陶成长起来的。妈妈、姥姥书架上的书,我能看的都看了,从小就被《野百合花》感动得稀里哗啦,更不用说那些耳熟能详的烈士故事,什么江姐啦,小萝卜头啦,狼牙山五壮士啦,给我幼小的心灵带来很大震撼。还有谍战故事,什么《野火春风斗古城》啦,《一只绣花鞋》啦,又怕又想看,简直是童年阴影……现在想想这些不就是暴力美学吗……我真的很难评价,一方面我深知这种文学形式对中国文学的荼毒,另一方面我确实曾经深深沉浸其中,确实感受到文字带给人的感动,他们的描写与叙述,并不是完全没有可取的地方,像《野百合花》所描写的人物,现在看来还是很细腻的。
包括革命歌曲和革命诗歌,这些总是轻易烙印在记忆中的,究竟它们确实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呢?还是仅仅依靠政治话语和政治心理?我已经当局者迷啦。

本文由 文言宝 整理,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wenyanbao.com/html/20221230/13905.html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