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读后感2900字
昨天世界读书日上架的,熬夜看完,今天写书评。一点一点来说。【以下全是个人看法】
1. 作者的阶级分化意识太强烈了,他很强硬地把这种“人以群分 ”的思想深深刻在了每一个角色的世界观里,以至于书里的每个人都坚定不移地认为“读过书的文化人”与“没知识的农村人”彼此相隔的距离是「一整个世界」。
比如:刘巧珍哪怕家境还过得去,也深深觉得自己配不上高加林,甚至私心地希望“他不要当教师、就当农民;不要飞黄腾达,一辈子留在农村”。再比如黄亚萍,哪怕她已经彻底骑虎难下,也还是对高加林的“农村身份”耿耿于怀而无法和他维持恋爱关系。
兴许是情节发展的需要,所以特意为这种差距做铺垫吧。 反正在阅读的时候,我觉得这种在“农村与城市”“有知识与没文化”之间 人为设置的“不可逾越的鸿沟” 大得有点可怕。他们之间是有差距,但是我挺反感作者将这种差距刻意妖魔化。
这只是两类人,但是作者写出来的感受就像印度种姓制度下两个种姓的人。
2.有一描写让我感到可悲,就是父亲的软弱与妥协。当他得知自己儿子的饭碗被高明楼儿子顶走,高加林扬言要写信告发这种走后门的做法时,这位朴实农民的态度是:
“ 你听着,你不光不敢告人家,以后见了明楼还要主动叫人家叔叔哩!脸不要沉,要笑!人家现在肯定留心咱们的态度哩。
加林他妈,你听着!你往后见了明楼家里的人,要给人家笑脸!明楼今年没栽起茄子,你明天把咱自留地的茄子摘上一筐送过去。………唉,说来说去,人活低了,就要按低的来哩!”
好叭,可能真是一部折射时代宿命的作品,所以也刻画着当时的历史局限性。反正 这种[唾面自干]的人生哲学,我很难认可,也不会有共鸣;现在作为一个读者,看了也是要生气的。
3.但是有一段台词我很喜欢。
“德顺爷爷,我一开始就想把最苦的都尝个遍,以后就什么苦活都不怕了。你不要管我,就让我这样干吧。劳动苦一点,皮肉疼一点,我就把这些不痛快的事都忘了。”
啊哈。很好、很坚韧的男人。
4.但是不要误会。我并不喜欢高加林。
倒不是因为他的自私,因为人性还真就是这个样子。他身上是有很多矛盾的。英雄与懦弱,自尊与自卑,对农村的难以割舍以及对城市的难以融入,全都体现在他的性格里。
他权衡利弊之后作出的选择也真的可以理解。
毕竟他是高加林,是个骄傲的人。他想要一个与自己精神层次旗鼓相当的女人,他想和能够与自己聊「国际外交关系、世界能源消耗、当今文学艺术」的女人在一起;他不想一辈子听巧珍和他聊「床上的狗皮褥子、村里的水井堰子、家里的母猪下崽」的事。
对乏味生活的抗拒、对更广阔生活的向往,这对一个一直在蛮力生长、想要长成参天大树,且人生才刚刚开始的年轻人来说,真的可以理解。
但我接受不了他总是“这山望着那山高”。我甚至觉得都不必存在“高加林到底是爱黄亚萍多一些还是爱刘巧珍多一些”这个问题,因为答案实在太明显了——他爱自己多一些。
他是在什么时候“觉得自己爱巧珍”的。是在被纪委告发之后,意识到“自己在城里将一无所有,将不得不回到土地上去当农民的儿子”时,才「第一个想到巧珍」。 这种时候的「爱」,来得可不可笑、嘲不嘲讽。
看一个男人是否爱你,要看他在意气风发时候能否把你当锦上添花、不可或缺的心头好;而不是看他在人生失意时候把你当雪中送炭、聊胜于无的救命草。
试问,如果他在县城顺风顺水,他想必不仅不会觉得“自己最爱的人是巧珍”,甚至只会庆幸“天啦,还好当初没和那个乡下姑娘在一起,否则要拖后腿的哩!”
5.在两个姑娘之中,作者很明显是偏爱巧珍的。刘巧珍的无私付出、善良纯净、坚韧顽强,代表的是农村少女在作者心里的形象,代表的是一种被作者理想化的美的象征。
看得出来,路遥心底里很想撮合这一对。不管是高加林抛弃巧珍、还是巧珍另嫁他人,德顺爷爷都表示无比遗憾,惋惜叹气、大动感情。这些情绪,与其说是德顺爷爷的遗憾,不如说是作者自身的遗憾,他为“加林与巧珍无法终成眷属”感到人在面对命运时的妥协与无奈。
6.黄亚萍是无法与高加林“分担”生活的人,和她在一起 是风花雪月、琴棋书画;刘巧珍是无法与高加林“分享”生活的人。和她在一起 是家长里短、粗茶淡饭。
可惜黄亚萍和高加林在某种程度上是同类,都是“更爱自己”的人。他们商量各自抛开“那个爱自己爱得最深的人”而执意在一起的时候,似乎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这样草率的决定伤害了多少人。他们,都是仗着自己“被爱”所以有恃无恐的人啊。
刘巧珍倒是爱他人胜过爱自己,可惜她没有遇到一个“值得自己奉陪到底”的人。
(另外说个题外话——所有年轻人里,我反倒最喜欢刘巧珍与张克南。)
7.巧珍的父亲刘立本讽刺高加林“高不成低不就”,虽然有个人泄愤的因素,但是从整部作品来看,这话其实是一语成谶的。农村容不下他心高气傲的野心,城市也不愿接受他没有背景的平凡。可不就是典型的“高不成低不就”吗。
8.作者对人性太高估了。
当高加林与刘巧珍告诉他们水里撒的不是洗衣粉,是清净水源的漂白粉时,他们的反应是“急躁地议论和咒骂”。有年轻人想要解释,却被“骂得狗血喷头”;哪怕是对待女孩子,粗鲁与刻薄也丝毫不减,把巧玲嘲讽得“眼里转着泪花”后还“哄然大笑”。就这样的父老乡亲,我不认为他们会在得知高加林的“登高跌重”后会不含丝毫恶意与嘲讽、会真诚安慰而不讥笑 不挤兑。
作者想要赞美的是土地,【土地的儿子曾经背叛了它,想要远走高飞,但当儿子碰壁的时候,土地又以温柔与宽广的胸怀接纳他、继续养育他。】在这个宏大的主题下,也不好意思于小处落墨,于是不计前嫌地把那些村民也一同美化。
9.整本书的说教意味太浓。
比如高加林被常委会撤销工作后,黄亚萍痛苦万分时,她爸爸教育她的那番话。
“你们没有经受过革命生活的严格训练,身上小资产阶级的东西太多。正是这些东西,导致了你现在的处境。”
再比如高加林最后回到乡村时作者对土地与乡村的赞美。
“亲爱的父老乡亲们,他们在一个人走运的时候,也许会对你躲得很远;但当你跌了跤的时候,众人却都伸出自己粗壮的手来帮扶你。他们那伟大的同情心,永远都会给予不幸的人。”
这些台词着实有着教科书式的端庄与刻意。道理是对的,但是我觉得,稍微自然一点,笔触不要这么用力,反而更得人心(只是个人看法)。
10.我想,这本书的意义在于,我们是否有勇气在纷繁复杂的矛盾与纠葛中作出选择,并坦然接受一切后果。
“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的。”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要紧处常常只有几步。”
在这几步里,你可以像高加林一样权衡利弊、计较得失,但是也一定要能够勇敢接受自己这样选择的后果。选择了城市的灯红酒绿,农村的绿水青山也就远了;选择了县城姑娘的知识渊博、见多识广,自然就失去了农村姑娘的体贴入微、百依百顺。
与此同时,无论遇到什么难处、碰了多少壁,也不要放弃生活。哪怕摇摇欲坠、难以为继,只要你咬牙不放松,日子也会一年一年地过下去。人这一生 要妥协很多事情,但面对痛苦 也请保持隐忍与坚韧(像那个失去爱人的刘巧珍一样),生活依然会给你活路。毕竟,这世界是无比宽阔的,它能容纳人世间的所有痛苦。
“照看命运但不强求,接受命运但不卑怯。”我想,这是作者想要通过这本书给读者带来的全部意义。
本文由 文言宝 整理,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wenyanbao.com/html/20221230/139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