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范文> 正文

《书海泛舟记》读后感_1900字

《书海泛舟记》读后感1900字

2017年回眸--论读书。

2017年就这么平平淡淡地过去了。夜深人静时回头想想,一年来虚度了不少光阴,没做出什么自我体认的成绩,毕竟时光太过短暂。这一年每天体会到时光的飞逝,自己拼命挣扎,却抓不住时光的尾巴。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把时间分为流俗时间和本真时间,本真世界又分为曾在、当在、将在和“相互达到”,2017年我在场,此时此刻我也在场,未来我还在场,现在的这篇文章便是“相互达到”的集结点,以在场窥探不在场。

每天有24小时,我们是如何度过的?我想大部分人是在过眼云烟中度过的,早上起来到晚上,再去回想白天的在场,却找不到可以回味咀嚼的地方,第二天再如是。苏格拉底曾说,“我知道我无知”,我们又何尝知道我们一直在浪费时间?其实,我认为我们是无法抓住时间本体的,因为时间是“绵延的”,“绵延”是不可分的,在时间的坐标轴上,我们能抓住的只是一些非常零散的、孤立的点,其他的大部分时间都从指缝中穿行而过。有时会觉得今天过得很充实,但只是我们回忆在场时感觉到深刻而已,没有意识到时间瞬间从指尖滑落的“无情”。当然,我们的先天综合认识能力告诉我们这是无法克服的,唯一能做的就是减少点与点之间的间隔空隙。

2017年我度过了我的27岁。马克思27岁完成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恩格斯27岁发表了著名的《共产主义宣言》,谢林出版《先验唯心论体系》时才25岁,想想他们,不觉自惭形秽、相形见绌。

要说17年最值得我称颂的事情,莫过于做到了曾国藩所说的“无一日不读书”,无论刮风下雨,无论阴晴圆缺,无论加班生病,无论春夏秋冬。说这个并非自诩,而是在一年的时间长轴上捕捉住了每个24小时区间的点,我想这便是坚持吧。当然,光捕捉不行,捕捉不是目的,是手段,收获才是重点。

那么如何捕捉呢?要不要读书呢?想必一问这个问题,很多人会联想到“读书无用论”,对于这个问题,笔者认为书还是要读的,不读书的人生是不完善的。至于读多少书才够,还是那句老话,活到老、学到老,书读多少没有个准确的数。不过从效果来看,真正吃透一本书,效果便会自现,而想吃透一本书,再简单的小说,光读一遍也是吃不透的,一遍下来能吸收其20%算功力深厚的。即使过目不忘者可以翻上书后闭眼复述其大致情节,也不能算是真正吃透。真正吃透还是要领会其微言大义,透过当下书本中文字的在场,知悉其不在场,进而将不在场融会为“潜意识”,内化进思维结构,这样才能做到学以致用、学用相长。当然,我们可利用的时间毕竟有限,在有限的时间内就要分清楚哪些书需要精读,哪些书需要泛读,甚至哪些书不需要读,看别人的笔记摘要心得即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泛读的书就领会20%就可以了,精读的书争取领会50%以上,专业需攻坚的书籍力争领会70%以上。当然不得不承认,有些书可能就我们一生也不可能领会其七层以上,比如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康德的三大批判等,想到这一层,不免心里一阵悲凉。

林语堂曾言:“今人读书,或为取资格,得学位,在男为娶美女,在女为嫁贤婿;或为做老爷,踢;或为求爵禄,刮地皮;或为做走狗,拟宣言;或为写讣闻,做贺联;或为当文牍,抄帐簿;或为做相士,占八卦;或为做塾师,骗小孩……诸如此类,都是借读书之名,取利禄之实,皆非读书本旨。”那么,何谓读书本旨?培根曾说:“读书可以作为消遣,可以作为装饰,也可以增长才干。”孟子答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两者的观点我都赞同,但更赞同两者观点的结合,即培根的观点是初步层次,孟子的观点为更高层次,也是必要层次,且二者是相辅相成、相互贯通、相互渗透的。在翰墨书香的熏陶下我们已经养成了“浩然之气”,达到“腹有诗书气自华”的状态。我们在读书的时候不知道读完有什么用,甚至读完后很快便忘掉了,但是偶然的惊鸿一瞥我们却想起了书中的情节或真义。其实,这时我们已经领会了书的一层意思,不在场时又显现了在场,在这个层面上说,“遗忘”也是一种学习,就像牛反刍吐草,读过的书会在不经意间“吐”出。这给我们提供了一种读书方法,就是读到不懂的地方,先放一放,不求甚解,哪天遇到其他事情,就突然打通了任督二脉,也就豁然开朗了。

“一日无书,百事荒废”。据不完全统计,2017年共读了172本书,其中政治学49本,小说44本,历史37本,哲学19本,传记11本等等,也算是初窥门径。读书是我最大的爱好,只希望能静下心一门心思读书,做一个纯粹的“读书人”,这样才能不枉活此生!

说得有点语无伦次,不过也算是对过去的一年的一个小总结,期待今年可以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本文由 文言宝 整理,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wenyanbao.com/html/20221230/14101.html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