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十五年(精装版)》读后感1900字
《万历十五年》
——黄仁宇
有书友问我,《明朝那些事儿》没读够吗?难道读了就不能再读其它明史的书了吗?记得高二的时候,读了一套《明朝那些事儿》,那几天真是疯狂,一下课就拿出书看,几乎是一天一本,主要是这书不是那么晦涩难懂,而且还特别幽默,读起来特别有意思,可是涉及的人物太多了,读完之后就感觉,人物关系记不清了,就记得几个关键人物!大一的时候又想重温一遍,就在淘宝上买了一套图文版的一百七十多块钱呢!买书真的毫不吝啬!回忆过头了!《万历十五年》我们班有同学讲过书评,但当时没怎么听,专看他们文艺表演了!
〔万历皇帝〕
万历皇帝10岁继位,是明朝在位期间最长的一个皇帝!执政前期由于有慈圣皇太后的严格教导和张居正的扶持, 开创了“万历中兴”的局面,执政后期没有首辅张居正一样的人来督导,国家逐渐走向衰亡。万历皇帝对张居正的感情可以说即微妙又复杂,小小年纪在严师的管教下,大气都不敢出,连赏赐宫女的钱都没有,对他真是又害怕又尊敬,在他心里,老师就是神一样的存在!可是张居正死后,他才意识到,这位老师并不是自己想的那样,如书中所写的那般“这十年来,他身居九五之尊,但是被限制到没有钱赏赐宫女,以致不得不记录在册子上等待有钱以后再行兑现;他的外祖父因为收入不足,被迫以揽纳公家物品牟利而被当众申饬。但是,这位节俭的倡导者、以圣贤自居的张居正,竟如此口是心非地占尽了实利!”
万历皇帝在执政后期因皇储问题,与文官集团矛盾颇深,渐渐成为一个消极无为的皇帝,“身为天子的万历,在另一种意义上讲,他不过是紫禁城中的一名囚徒。他的权力大多带有被动性。[插图]他可以把他不喜欢的官员革职查办,但是很难升迁拔擢他所喜欢的官员,以致没有一个人足以成为他的心腹。他对大臣们的奏折作出决断,可以超出法律的规定,但是他没有制订法律的力量。官僚之间发生冲突,理所当然地由他加以裁夺,但是他不能改造制度以避免冲突的发生,而且他裁夺的权威性正在日益微弱,因为他被臣下视为燕安怠惰。各边区的军事问题必须奏报皇帝,但是皇帝自己不能统率兵将,在平日也没有整顿军备的可能。他很难跨出宫门一步,自然更谈不上离开京城巡视各省。连这一点选择的自由都没有,居于九五之尊还有什么趣味?”
〔申时行〕
张居正死后,申时行继任首辅,他没有前任的厉气,面对文官之间的不和谐,他充当的是和事佬!正如书中所写“他为人温和谦让,没有几位前任那种趾高气扬的姿态。”某种程度上他也就无法像张居正那般约束皇帝,
“申时行是一个富有现实感的人,他懂得为臣之道。如果皇帝说他的问题在脚痒,首席大学士就一定要相信这问题在脚痒。”也就是说这位大学生无法用像元辅老师那样以严格的姿态命令口气对待皇帝,只能谦和的劝导而且一味顺从!
申时行对道德治国信奉到极点,书中写到“道德至高无上,它不仅可以指导行政,而且可以代替行政。/所以说来说去,施政的要诀,仍不外以抽象的方针为主,以道德为一切事业的根基。朝廷最大的任务是促进文官之间的互相信赖与和谐。此亦即鼓舞士气,发挥精神上的力量。”商鞅变法之后,秦法严苛,秦朝也没见多延年益寿,可见单纯的依法治国和单纯的以德治国都不是最理想的!
申时行作为一个调停者,即调停皇帝与文官之间的冲突,也调停文官与文官之间的矛盾!他的谦和赢得了皇帝的信任和百官的尊敬!张居正就不同了,对待皇帝,他是严格的教导,对待反对他的文官,他是停职或降职处理!他活着的时候,表面上比较平静,死后,各种发难便接踵而来!书中写到“张居正虽没有独裁者的权位,却有了独裁者的神通。”
〔明朝传统之一〕
让年轻的太子受傅于翰林学士,实在是高瞻远瞩。日后太子登极,翰林学士也被擢升,初为内阁中的副手,再遇机缘遂成首辅,这不仅保持了中枢人事的连续性,而且凭着老师和学生的亲切关系,可以使许多棘手的事情轻易而圆满地得到解决。
〔君臣相处之道〕
“在这种特殊的制度之下,人君和人臣务必互相迁就互相让步。倘不如是,一方面坚持大义所在,丝毫不放松,则只有逼使对方采取消极态度。臣僚可以请求辞职,首先由个人“乞骸骨”而延及集体,如果被革职,反倒被视为荣誉;皇帝不能让位推贤,他所能采取的方式是怠工,即不出面主持礼仪,不见群臣。”万历皇帝的消极无为不是一蹴而就的,可以说是在文官集团的慢慢折磨下,才逐渐消极怠工的!
〔结语〕
前几个月看得,到现在回头看发现都忘记了,讲了什么也忘记了,自己真是笨死了,什么都记不到,一本书考完了,别人问你讲了什么,我都说不出来!
本文由 文言宝 整理,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wenyanbao.com/html/20221230/141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