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范文> 正文

《孟小冬:繁华锦瑟三折戏(珍藏版)》读后感_1900字

《孟小冬:繁华锦瑟三折戏(珍藏版)》读后感1900字

今天台风过境,又是雨又是风,不得出门,花了一个白天时间看了这本书。我喜欢并研究京剧大概也有十五、六年了,关于孟小冬的故事和经历,我多少是知道一些的,以前曾看过民国历史、杜月笙传奇故事和一些纪录片,其中也或多或少的涉及孟小冬。还有一些个影视剧,虽然也演到了孟小冬或者以孟小冬为原型拍摄的,但故事情节大多被改编,有的并不符合孟小冬其人。这本书,我觉得写得不错,至少其中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都与孟小冬本人比较吻合,难得的是,书中还描写了孟小冬的心思和情感世界,那种期待、渴望、焦虑、压抑、无奈、愤怒等矛盾复杂的心情都描写十分贴切,使我也看的情绪跌宕起伏。但是本书又不同于创奇故事,其中增加了许多写实以及作者本人的看法,此为本书的一大亮点所在。

对于孟小冬的一生,我认为她有四点不幸。其一,童年生活的艰苦,过去我们说坐科学戏七年,犹如七年大狱,孟小冬生在梨园世家,跟着孙师傅八年学戏,童年注定是不美好的。其二,成年之后,虽然嫁得佳婿,但饱受伤害,这样的婚姻源于一个欺骗,我相信梅孟之间确有过真感情,但梅却负不起应有的责任,家庭内部搞得是一塌糊涂,尽管梅兰芳是京剧艺术,梅党对梅兰芳的事业成就也功不可没,但在这件事情上,梅兰芳是一个不负责任的,甚至连流氓都不如,梅党也做了一件坏事。其三,中年拜师余叔岩,学得了真传,但艺术发挥和传承还远远不够,没有像样的得意。其四,晚年找到了真爱和归属,杜月笙是有情有义的,不幸的是时间不长杜月笙就去世了,晚年的孟小冬始终是孤苦伶仃、满身病痛,死在了他乡。

但我觉得我们也要辩证地看问题,不能仅仅将孟小冬的一生认定为悲剧,我觉得至少还有四点是幸运的,或者说是值得赞扬的。其一,孟小冬拜师余叔岩,是深得余派正宗艺术的传人之一,另外一个是李少春,但孟小冬的余派艺术要高于李少春,余派京剧艺术学得更加全面,在中国近现代京剧发展史上,余派老生“东皇”孟小冬是绝对不可忽略的。其二,晚年的孟小冬找到了真情归属,杜月笙虽然身体不好,但给了她应有的名份,相依相伴相助好多年,有了安全感,没有了歧视。其三,孟小冬一生坎坷,受到许多的挫折和磨难,但至始至终,她都没有想到过要死要自杀,这一点我觉得在那个时期,作为受传统道德文化理念影响的女性,她不但不轻生,相反却积极的面对生活,诉诸法律,控诉不公,我觉得这非常的难得,虽然借助佛学平静心态,调节生活,却不入空门,对生活依然存在渴望和热情。其四,孟小冬晚年虽然孤苦,身有病痛,但有人养老送终,人活七十,也算善终了。虽然死在台湾,客死他乡,但相比大陆的那些同时期的京剧名家们,她躲过了文革的十年浩劫的迫害,逃过了江青等人对京剧艺术的大肆任意篡改,马连良、裘盛戎、李少春等京剧名家们都相继受到了迫害,死在了文革期间,那种妻离子散、攻击背叛、压抑绝望的日子,她没有受到过,尽管她没有子女,但是杜家后人毕竟有较好的家教,始终保持了她作为杜月笙夫人的名份,我觉得这是孟小冬最大的幸运。

最后,我想再说一下余叔岩余派老生京剧艺术。谭鑫培创立谭派之后,京剧老生行当呈现了“无生不学谭”的景象,余叔岩作为谭派优秀传人,是谭鑫培之后一段时间内最著名的京剧老生,没有之一,而是唯一,余叔岩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创立了“余派”,余叔岩一生灌制唱片四次,唱段三十多段,汇集成唱片十八张半,因此我们习惯将余叔岩的唱片直接简称为《十八张半》。自余叔岩创立余派后,京剧老生无论是何派,都以余派为学习模板,《十八张半》成了专业学习模仿教材,所以又呈现出了“无派不学余”的景象,并且“谭派”与“余派”互传,所谓“谭余不分家”,目前谭派第七代传人谭正岩,名字中的“正岩”就是要做余叔岩正宗,尽管他是谭派,但也要光大余派艺术。可惜的是,余叔岩的亲传只有李少春和孟小冬二人,目前余派传人或专业传承余派的不多,健在的老一辈京剧大家有裴艳玲、耿其昌等,中年当中的国家京剧院的于魁智早年是学习余派的,后来又学了杨派。北京京剧院的杜镇杰是马派、杨派、余派三者皆有。

让我感觉十分欣喜的是,近些年来,余派传人开始增多了,最著名的是目前上海京剧院的王珮瑜,是中国解放后唯一重点培养的女老生,是王思及、谭元寿、张学津的徒弟,正宗的余派,年纪轻轻就荣获了梅花奖、青京赛金奖、梅兰芳金奖、白玉兰奖等,人称“小东皇”、“瑜老板”。或许人们将对孟小冬的怀念投射到了她的身上,她也正以实际行动为光大余派京剧艺术而竭尽全力。除了王珮瑜之外,还有傅希如、蓝天等,也是宗余派的,也都是上海京剧院的,现在也越来越出名了。我想这也可算是孟小冬先生最大的心愿和最希望看到的吧!

本文由 文言宝 整理,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wenyanbao.com/html/20221231/15170.html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