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残酷的夏天》读后感1400字
《最残酷的夏天》,一部关于越战的自传体小说。书中,有战场的最触目惊心的摄影式的场面呈现,也有对越南环境的诗意盎然的风景素描;有对当时南越内部内讧的吐槽,也有对北越军的恨之入骨;有作者参军前的对于平淡如水生活的厌烦和对战争的狂热,也有作者从越战过来后对于战争道德观的思考……
如作者所说,没有上过战场没有真实体验过战争的人,是没有可能真切体会他所体会到的一切。所以,作为生长在和平中国的我,有资格评论的,恐怕很有限。也未必靠谱。只是既然读了,既然想了,就写下来吧。
1. 关于战争的体验。
战争是一种极端的极限体验。抛开意义,战争的体验比和平年代的徒步穿越啊飞跃什么横渡什么,要更极限的多。不在其中,无法想象。以我工科生的思路,从死亡概率来看,正常生活意外死亡概率在十万分之到万分之几,从事极限运动可能会上升到千分之几乃至百分之几,战争的死亡概率则很容易到十分之几。战争中随时可能死亡的压力,普通人恐怕永远无法真实体会。
相比对肉体的破坏,战争对心理的负面影响恐怕不会逊色多少。本来是满腔报国热情的青年,却在参加越战后几个月内就患上了严重的焦虑症和抑郁症。原本道德规范谨严的学生,到战场不久就由于对北越军的报复心理等原因,虐待疑似帮助北越军的平民,焚烧村庄也不在话下。作者甚至坦言看到北越军被燃烧弹活活烧死而乐在其中。作者在书中的心理描写如此诚实,以至于有时候让我不寒而栗。
2. 对于战争道德观的看法。
有个词叫“春秋无义战”,我想这可以推而广之,绝大多数战争都是如此。无论美国的南北战争还是韩战还是越战,或者中国的所谓解放战争。作为战争中的一方,出于宣传中有利于己方考虑,给战争起名类似“解放战争”,“抗美援朝”“自卫反击”之类,动不动给对方扣上“侵略者”“反动派”的帽子,这都是可以理解的。但作为想了解真相的我们,要有足够清醒的头脑,不带任何偏向,去多方了解事实,加上缜密的推理,才可能接近真相。随便举例,美国南北战争绝不是简单的正义的北方军队从南方奴隶主手里解救受苦受难的奴隶,中国三年内战一样绝不是纯粹的从反动派统治下解救劳苦大众,抗美援朝抵抗侵略者的真相分明是北朝鲜对南韩动手在先。
3. 对于生死的感悟。
这是个太大的命题,我在此只能就事论事,简单说几句。书中有许多对死状的直白描述,比如“血肉横飞,内脏溢出,脑浆崩裂”这种文字算程度轻的。我们骤然发现,肉体,所谓不死灵魂人间之归属所在,世人费尽心力滋润哺育、迁就调整、装扮美化,实际上却不过是一个脆弱不堪的外壳,里面装满了恶心的内容。即便是精妙复杂的大脑,所谓思想言语的源泉,不过是一块黏糊的灰色器官。
从某种角度,我本人对于唯物论者是十分佩服的,如果除了肉体之外,没有类似灵魂的存在,没有前生来世,那么人纯粹以肉体的形式,在人世匆匆数十载,最后一切随肉体湮灭……过程中要寻找些有关终极意义和价值之类的,还真是够难考验人心的。恐怕这也是及时行乐流派产生的根源吧。
这周日准备带大宝去看《寻梦环游记》,据说是关于生死的电影,那就让我趁此机会,和孩子一起再思考一下吧。
最后附上作者简介:
菲利普·卡普托,参加越战,于1967年从美国海军陆战队退役,由此开启了后来令其备受瞩目的记者生涯,供职于《芝加哥论坛报》期间曾前往一线报道贝鲁特战争和西贡沦陷,从该报辞职之后则开始专职写作。
本文由 文言宝 整理,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wenyanbao.com/html/20221231/151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