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米安:彷徨少年时》读后感1200字
从阅读体验来说最多给四星吧,虽然是我钟爱的黑塞[捂脸]
不得不说可读性在小说界里并不算很高(虽然这可能是哲学性质抒情小说的通病),哪怕黑塞是个描写青少年彷徨挣扎的青春期内心活动的个中好手。小说前半部分老觉得有点小打小闹,十多岁的少年因为吹牛被勒索觉得天都塌下来了,其实也不过孩子气。而小说后半部分又充满了隐喻和象征,对话也多半是说理,说来说去也无非就那么一个理,读多便觉索然无味。
该隐和亚伯的故事是贯穿始终的主题,该隐的印记也是文中多次提到的记号。德米安劝导辛克莱:“《圣经》只不过是半个世界,人应该同时崇拜神和魔鬼。”以德米安为代表的引路人也即“该隐派”,认为人身上同时具备神性和魔性,而凡人一生所应贯彻的实践就是发掘、认清并且完全接受自己的一切特质和属性。
德米安一眼相中辛克莱,因为他身上有着他们所共有的该隐标记。是这个标记注定了他们的不平凡,也是这个标记注定了他们的孤独和苦寻出路。可是出路并不明晰,也没有人能告诉你。辛克莱受过德米安的引导,也受过弹奏手风琴的牧师、贝雅特丽齐和艾娃夫人的引导。这些人看似不同却又仿佛彼此关联的碎片,最后拼凑在一起,让辛克莱看到了镜子里的自己--
他终于完成彷徨少年时的蜕变,他终于成为了自己的引路人。
黑塞的作品读过也有几本,深究其核心思想或许可以分为两点:一是对尘世纵欲欢情的思考,一是对通往故乡之路的寻求。
前者是向内探求,是认识和发掘自身的过程。黑塞提倡体验过一切后的彻悟,正像本书中提到的圣奥古斯丁,我从善并非因为我无知或被动去做,而是我切身品尝过罪恶的鸩酒之后主动听从内心的选择,也即主人公辛克莱自我剖析时提到的经验论(“我未曾体验过的事情我一概不发表评论”)。正如黑塞所推崇的禅文化--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或者酒肉穿肠心中自有佛祖。
后者则是向外探寻,寻找本我的“根”和“源”。《德米安》的序言中点评,辛克莱完成的是一个把通往故乡之路由外在生活表现内化的过程,或许正是这样的。就像黑塞的散文诗《树》:当你读懂了一棵树,你就不再想成为一棵树。树是黑塞偏爱的意象,因为他们朴实却自有万钧之势,因为他们不话不言却彰显着力量和恒久的等待。当你读懂了树,你就会明白无处是故乡,也处处是故乡。故乡就在你心里。比起苏轼的“此心安处是吾乡”,黑塞想说的或许是“此心明处是故乡”。认识了你自己,也就认识了全世界。
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的主题,《悉达多》里都给出了最明确的践道方法和领悟。而澎湃如烈火的《荒原狼》,则是悟道前那最后一步的最和克服。
《德米安》写于一战刚刚结束之际,不难从中看出黑塞对于战争的创伤记忆和反思,或许也是对欧洲大陆、对工业革命完成到极致后的人类道路的反思。
虽然说理颇多,理还是黑塞惯有的理,依然值得一读。(天知道这种时候我有多怀念简单易懂又极致深刻的《盖特露德》!)
本文由 文言宝 整理,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wenyanbao.com/html/20221231/152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