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范文> 正文

《看见》读后感_1400字

《看见》读后感1400字

《看见》

——柴静

柴静的《看见》已经畅销很多年了,今天才开始看这本书,缘于一个书友在评论区的一句话(抱歉,我忘记书友的名字了),他说“读了柴静的《看见》可以多角度的看到社会”。我一直惭愧于自己知识面的狭窄造就了看人看物的局限性,这句话让我有了看这本书的动机。之前一直没有看这本书,并不是不知道它好,而是由于自我认识的局限有一种偏见,就是觉得公众人物的出版读物可读性不高,认为他们大多是借用自己的知名度而达到的一种利益诉求。偶然拾得郭德刚的《过的刚好》翻了几页,弃之,原因是读来就像骂大街的段子串烧,把它作为相声来讲,有了语言艺术的表达,会让人觉得生活虽苦然而还是很有趣的,但是作为一本书我选择放弃。出差中,在火车上的喧嚣与烦闷中找到一本冯小刚的《不见不散》,行文如蜻蜓点水不着痕迹,刚刚激起一点涟漪,瞬间又恢复了平静,语言风趣幽默,读来一如泡澡后的全身轻松、身心舒泰,卷走了旅途中的疲劳与烦躁。这时我开始自省,我对公众人物,是有偏见的,之所以能家喻户晓,自有他们的过人之处,黑格尔说过: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拿起白岩松写的《白说》,看到了自己未曾经历的生活,也许是看的太匆忙,并没有留下太多的感触。一直到看到这本《看见》,非常触动。这种用自己的经历、知识,把自己的思想梳理成文字的书,我还喜欢前不久看过的陈果博士的《好的,孤独》。由于同样喜欢,所以在心里把陈果和柴静做了一个对比,陈果的文字温润如玉,她的思想是一把钥匙,我们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困惑、悲怨、包括生命这个课题,她给这些困扰我们的情绪解锁。罗曼·罗兰说: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陈果博士的书让我懂得了这句话更深的含义。柴静的文字通透有力,将事件一层层剥开,露出它真实的模样,唯有深刻地认识事物,才能对人和世界的复杂性有了解和体谅,才有不轻易责难和赞美的思维习惯。宽容的基础是理解,理解的基础是感受。人能感受别人的时候,心就变软了,软不是脆弱,是韧性。强大了才能变软。宽容不是道德,而是认识。张爱玲说:因为懂得,所以慈悲。我懂得你的好,同样懂得你的不好,‘看见’并感受到了,理解了,有了宽容,心变软了,人也就慈悲了。

《看见》不仅仅是柴静的所见所述,更多的是柴静通过一个个事件‘看见’的过程,看见了自己,这是她的过人之处。读这本书,触动我的也是源于她让我同样‘看见’了自己,可以用震撼来描述‘看见’自己时的样子。柴静说:这本书里只选择了留给我强烈生命印象的人。我试着尽可能诚实地写下这不断犯错、不断推翻、不断疑问、不断重建的事实和因果,一个国家由人构成,一个人也由无数他人构成,你想如何报道一个国家,就要如何报道你自己。柴静的文字让一个个事件的阴暗变的明亮,她说写东西的人不用带着感情写,写得客观平实,事物自会折射出它本身蕴涵的感情。她‘看见’如果为了一个目的——哪怕是一个正义的目的,就像车轮一样狠狠辗过人的心,也是另一种戾气。想想自己何尝不是如此,认为自己是正义的,就可以理所当然的鞭挞别人,其实是一种。每个洁白里都能拷打出罪恶,每个罪恶里也能拷打出洁白。世上没有完人,所以没有人有资格向任何一个人扔石头。最后将这句话学以致用“你说什么,我都假设你是对的。”

2018.9.11

本文由 文言宝 整理,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wenyanbao.com/html/20221231/16468.html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