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范文> 正文

《呐喊》读后感_1000字

《呐喊》读后感1000字

话中全是毒,笑中全是刀

从小学课文中学到的“早”字,到中学课文中的《故乡》,对于鲁迅这个人实在不能说陌生,但是把《呐喊》中每一篇文章读完,不得不说自己所了解的鲁迅还是肤浅意义上的,作为无名小卒实在不好解读这样一位伟人。

想想国外留学时,在画片上见到期待已久的中国人,一个绑在中间,许多站在左右,一样都是强壮的体格,却露出麻木的表情,接受过良好教育的爱国主义青年该作何感想呢?

鲁迅面对这世人的软弱选择了弃医从文,若能知他最初心底的触动,也就能多少理解点他对国人的冷酷理智了。

《狂人日记》中满屏的吃人二字,孔乙己的空有儒家知识毫无实用,最后落得个人人嘲笑,腿被打折,孤独死去的下场。夏瑜壮烈牺牲,不仅没有换来国人的觉醒,却又促成了民众更加愚昧想法的实行。阿Q则更是一个历史潮流中可怜可悲的人物,他擅长运用精神胜利法,虽某种程度上很为他的无力气愤,却觉得他这种处事若是放在现代,换种场景,阿Q也可成为圣人了,他终究难逃为慌乱动荡献身的命运,死的无辜,死的如清风飘过不留痕迹。忽然间想到鲁迅在《兔和猫》中重复的讲“谁知道曾有一个生命断送在这里呢?”是啊,谁知道万千不开化的孔乙己如何老去的呢?谁知道多少个为革命献身的夏瑜至死不屈呢?谁知道万千个愚昧的中国百姓如何看待国家的呢?谁知道多少个懦弱无能的阿Q被历史裹挟着前进淹没呢?大概我们不知吧,只能靠想象,想象这造物的皮鞭最终落到中国人的脊梁上,国人才开始一丝一毫的呐喊着减去长辫,收起膝盖,褪去奴性,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彷徨继而改变成长。

我们都与鲁迅相隔太久,在历史的长河中来看又似乎弹指一挥间。如陈丹青所说我们如何感知远距鲁迅的时间?把自己当做鲁迅吧,想象那样一个残破的年代,新旧交替之际你的心情如何?焦急如焚,麻木不仁,还是理智冷静?若有时光机器,我们真该钻回那断壁残垣的年代,去一睹无数个皎洁月光的黑夜,去一睹那些书中的人物。

其实读鲁迅的小说,有时有种读不下去之感,他的话中有毒,他的笑又似乎藏着刀,他太冷酷了,也才伟大。但是《故乡》的思念之情,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偷蚕豆看社戏的孩童,读来都舒服得如六月里喝了雪水,感慨童年的天真,家庭的温暖,这也是蓄着胡子的严肃鲁迅留给我们后人的点点柔情。

他之所以伟大,似乎从他在课桌上刻了“早”字那一刻开始,便注定一生不凡。

本文由 文言宝 整理,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wenyanbao.com/html/20230101/16689.html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