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灿烂千阳》读后感1700字
看卡勒德·胡赛尼的《追风筝的人》的时候,作者对于自己内心的忏悔让我很深刻,而对于自我救赎的过程中穿插着种种让人心痛的苦难时,我看到热泪盈眶。哈桑是让我最心痛的那个体贴,默默承受一切的男孩。他永远护着阿米尔,温暖着阿米尔。“为你千千万万遍”既是哈桑对阿米尔说的话。也是阿米尔在救出哈桑的儿子索拉博之后想对哈桑和索拉博说的话。
而《灿烂千阳》是《追风筝的人》的姊妹篇,它从两个女性的视角出发,写了女性个人命运,写了这个国家多灾多难的命运。玛丽雅姆是战争和父权压迫的牺牲品。她想起自己的人生没有多少幸福的日子。逃出自己的那所和母亲相依为命的房子以为会是一片光明的世界,没想到还是掉入被父亲嫁给比自己大几十岁的老男人的苦难深渊。流产和不育,遭受拉希德的暴力和虐待,压迫。她认为拉希德对他长年累月的暴力,已使她机械性的被打,忍受着拉希德击打时的节奏。或许每一个女性在开始时都幻想过美好的前程和家庭。玛丽雅姆也认为自己不会像母亲这样,当玛丽雅姆嫁给拉希德之后,怀孕的时候,她甚至幻想过孩子所带来的幸福。而希望是生的男孩进而取悦拉希德。坚韧是一种美好的品质,但是有时候默默隐忍却未必不会让人心灵麻木。在没遇见莱拉的日子里,玛丽雅姆的生活是没有意义的,甚至是如贱草般任人践踏,她却还麻木的忍受与苟且着。她对街上穿布卡的女性长并不觉得奇怪,她庆幸在里面她就不会因为见到外人而尴尬害羞。她真的就成为了拉希德的附属品。
记得看《阁楼上的疯女人》时,我醍醐灌顶,明白了女性真正要获得自我主体性的独立。首先就是要意识到压迫在女性身上的种种性别歧视,父权男权压迫。然后才能通过反抗去争取权利。最后最为重要的是女性究竟是什么。女性作为独立的主体,自己要去追求自我主体性。而在这部作品中让我反思,一个自身都难保的人,她是没有物质基础和条件去想我是什么?我是谁?甚至为了基本的生存,人都可以丧失主体性,归附于物质拥有者。我们又有什么资格去说她们活的没意义,她们懦弱,默默忍受。因为环境往往能造就一个人,也能摧毁一个人。就像在极权和战争中,太多的女性被侮辱,失去做人的资格。而玛丽雅姆和莱拉曾经都是。
莱拉是一个比玛丽雅姆更幸运的女性,她从小拥有完整的家庭和父爱,接受好的教育。并且一直认为会是一个杰出的人物。因为战争她失去双亲,因为拉希德的阴谋,她失去爱人。嫁给了年近花甲的拉希德。她身在曹营,心在汉。通过拉希德来养活自己的同时,攒钱离开这里。并一步步和玛丽雅姆成为类似于母女的关系。我会觉得莱拉一直是一个反抗者的角色,她反抗着拉希德却也因为现状不得不屈身于拉希德。但是最让我为之动容的还是玛丽雅姆。让她觉得有人的价值的是莱拉和两个孩子的爱。当她在斗争中砸死了拉希德,她并不觉得后悔,她仿佛觉得人生得到救赎,她终于不用再忍受拉希德,她又不觉得内心很轻松。当她从容赴死时,她觉得一切都值得。这是让我最难受的部分,一个女人要摆脱无尽的折磨,唯一的途径是暴力与死亡。这是一个让人多么绝望的社会和体制。没有活路可走。玛丽雅姆反抗的代价就是生命。
莱拉是玛丽雅姆生命的延续,因为她的死亡换来的是暴力统治的结束。是莱拉拥有自己独立而幸福人生的牺牲品。扎里勒曾经教过玛丽雅姆,乌云之所以是黑色的,是因为他们太厚了,他们的上边吸收了阳光,把它们的阴影投射到底部。她或许那时候不懂,因为阳光背后是黑暗。谁也不能知道他们的人生是黑暗还是阳光。玛丽雅姆用犹如灿烂千阳后的黑暗之母,把无尽的心酸和痛苦熔铸于自我。为莱拉带来了真正的幸福。当莱拉想着要探访玛丽雅姆的坟墓时,她又觉得没有关系。因为玛丽雅姆她就在孩子们的笑容之中,就在莱拉心中,在那里,她发出一千个太阳般灿烂的光芒。玛丽雅姆由忍受一步步到最后反抗,我们看到了她的觉醒。但是女性自我追寻之路永远都没有结束。或者说像千千万万类似于玛丽雅姆和莱拉这样的女性,他们的觉醒与命运探索之路远远还没有结束。
本文由 文言宝 整理,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wenyanbao.com/html/20230101/16940.html